近年來,我們為了實踐科學發展觀,以三農問題為重點,開展了一系列國情考察活動,對于“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調整經濟結構,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當務之急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始終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連續出臺了7個1號文件,要求加快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文是以我們的國情考察報告為基礎,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例,談談對于實踐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會。
一、遵循世界農業發展一般規律
實踐科學發展觀,發展現代農業,就要遵循世界農業發展一般規律。2007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
一般認為,世界范圍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是從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啟動的。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各國由于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基礎不同,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選擇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如美國、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的國家,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憑借發達的現代工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用機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過擴大單位農場種植面積和經營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總產量。
二是如日本、荷蘭等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的國家,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把科技進步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改良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加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三是如法國、德國等土地、勞動力比較適中的國家,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既重視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又重視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其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快于二類國家,而低于一類國家,土地生產率則相反。
盡管各國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選擇上有所不同,但是都走過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路線。
傳統農業以小生產為特征,手工操作,規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農經濟”;而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由多種經營方式(合作社與私營經濟)相競爭,有完善的市場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傳統農業追求糧食,追求顆粒,也叫做籽實農業,目標是吃飽肚子,屬于自給自足的非商品經濟,沒有成本概念;現代農業也叫營養體農業,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農業賦有了新的內涵、功能和定位。
現代農業突出的是“一體化”。它不僅包括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還包括產前的農業機械、農藥、化肥、水利和地膜,產后的加工、儲藏、運輸、營銷以及進出口貿易等,實際上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群體。西方把它稱作農業與食品業經濟,或叫農業一體化。
現代農業依托的是高科技投入。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F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將是應用最廣闊、最活躍、最具挑戰性的領域,節水灌溉技術則是旱作農業亟需推廣的。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的增長方式由單純地依靠資源,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節能降耗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
現代農業依靠的是市場導向。必須建立起購買、銷售等現代農業的市場體系,尤其要建立農業流通領域合作社,使農民在現代農業的大市場中有一席之地。與傳統農業的自給為主的取向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不同,現代農業的大部分經濟活動都納入市場交易之中,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規;、計劃化和一體化。
現代農業提倡的是多功能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農業的農產品供給功能,其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比如,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功能和就業增收功能明顯增強;通過開發利用各類農業資源,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農業開始承擔起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度假、文化傳承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態保護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循環農業、服務型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形態。
基于此,2007年中央1號文件對于發展現代農業提出新思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責任編輯:侯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