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永遠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基石。即使如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制造業制高點”的拼搶。
今年8月,有兩則經濟新聞值得引起關注。其一是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其二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周之內旋風式探訪通用、克萊斯特、福特三大汽車公司,8月11日美國出臺制造業促進法案。奧巴馬在簽署儀式上表示:“重建一個更加強大的美國經濟的核心,就是‘美國制造’四個字。”
這兩則新聞都與制造業有關。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迅速崛起,制造業是功不可沒的。那么美國作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為什么也要力推重振“美國制造”呢?
20世紀是制造業最為輝煌的時期,人類財富80%來自制造業。但9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爆發后,美國經濟加速發展。當納斯達克指數瘋狂飆升時,美國憑空創造的財富在1989年到1999年間,增長了10倍;而1999年到2000年,就翻了一番。此時,有人甚至斷言,人類在經歷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將在21世紀進入第三種社會形態———知識經濟。但是,誰也沒想到,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前有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中期有房地產的畸形繁榮,最終導致金融海嘯的爆發,虛幻的世界重新歸于真實。
制造業永遠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基石。即使如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制造業制高點”的拼搶。講一個“美國與日本”的故事吧。戰后日本是在一個非常艱難的情況下起飛的。1950年,日本本田汽車的年產量不夠美國“福特”一天的產量。但是,到1980年,日本汽車卻以年產量1100萬輛的規模全面超過了美國,成為汽車制造第一大國。此后,“日本制造”咄咄逼人,引起了美國的恐慌。但是,美國很快就進行了反擊,九十年代美國把制造業信息化技術,列為影響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的22項技術之一,讓美國在制造業領域全面奪回了在世界失去的地位。到1999年,在世界第二產業制造業份額上,美國已占世界的22%,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占15%,居第二位。金融海嘯之后,美國對制造業的扶持力度明顯加強。
20多年前,美國有位總統說過,制造業始終是美國經濟實力的脊梁。人間幾度金融危機,經濟形態風云變幻,今日再有美國總統說:“重建一個更加強大的美國經濟的核心,就是‘美國制造’四個字。”大洋彼岸發生的故事,對于定位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不知是否有著警醒的意義!
在當今中國,制造業直接創造國民生產總值的1/3,占整個工業比重的3/4,貢獻中國出口總額的90%,就業人口8000萬人。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15.6%,超過日本的15.4%,略低于美國19%的份額,躍居世界第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經濟大變局中,廣東作為我國的制造業大省,經濟必然面臨“轉型”,高科技的引擎帶動與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必將引導廣東的制造業由中低端向高端拉升。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廣東制造”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以汽車工業為例。今年5月11日,筆者在本欄發表的評論《汽車洗牌與廣東機遇》中呼吁,廣東汽車要以圖強爭霸的雄才大略作出新部署,否則,將錯失乘勢而上的大好機遇!目前,廣東汽車已經有年生產能力160萬輛的生產規模,但是,廣東汽車強大嗎?根據省汽車發展規劃,今年廣東汽車要實現產值3600億元,其中汽車零部件產值1600億元。但是,汽車零部件的生產,也是汽車工業的命脈所在。就拿汽車高端模具來說,廣東就大有拓展空間。據介紹,每款車型,都有幾千副模具,價值2億到3億元,但國產模具卻因檔次不夠,出現“近水樓臺少得月”的尷尬局面。
模具產業俗稱“工業之母”,是衡量一個國家與地區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廣東的模具規模占全國的四成多,可惜,廣東至今尚未形成高檔次的模具產業集聚園區。面對世界制造業的圖強爭霸,中國準備好了么?“廣東制造”,路還漫長!
作者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