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色综合天天综合网中文,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观视频,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导航

以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強省和經濟大省建設

2024-10-17 07:15 來源:羊城晚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朱曉倩)

以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強省和經濟大省建設

2024年10月17日 07:15   來源:羊城晚報   郭躍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依托豐厚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快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新型文化產業,拓展科技創新賦能文化建設的新場景、新路徑,促進文化事業大繁榮和文化產業大發展,是廣東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推進文化強省和經濟大省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物質富足的現代化,也是精神富有的現代化。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必須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量能和質效。新質生產力源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是其核心標志,創新是其特點,質優是其關鍵,本質就是先進生產力。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堅持以數字為載體,以互聯網為空間,以5G、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AI大模型、數字孿生、3D投影等信息技術為工具,能更有效率地促進文化創造,推動文化事業和產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業態,以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供給來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推動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實現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二、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廣東具備“走在前列”的產業基礎優勢、創新資源優勢和體制機制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建設成就斐然,文化建設更是氣象升騰。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2010年,開始規劃部署文化強省建設。步入新時代以來,廣東深入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謀篇布局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2023年6月,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1310”具體部署,把“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努力交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份好的答卷”列為必須取得的十大新突破任務之一,對不斷豐富高品質文化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建設好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作出部署。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廣東具備“走在前列”的產業基礎和科技優勢、體制機制優勢。

  一是產業基礎優勢。近年來,廣東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新業態集群,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過5%,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4256.63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6210.6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1/7,年均增速超過10%。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2483億元,占全國的17.36%,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首位。在數字技術的加持賦能下,廣東形成了龍頭突出、門類齊全的文化產業布局,新聞、出版、電影、演藝娛樂等傳統文化產業實現轉型升級,4K/8K影視、數字出版、網絡視聽、動漫游戲、數字文化裝備制造等新型文化業態集群異軍突起,智慧廣電、智慧出版、電競、直播短視頻、云游戲、云音樂、云演藝等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前瞻布局。2023年,在文化產業9大門類中,廣東有7大門類的營業收入全國占比超過10%。體量大、頭部強、門類全,是廣東文化產業的鮮明特征。

  二是創新資源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和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關鍵在科技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成果轉化體系等創新資源的集聚。廣東區域綜合創新能力持續多年領跑全國,企業協同創新加速推進,教育體系、研發經費、人才集聚等創新要素整合力不斷提升,構成了豐富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資源稟賦。以“文化+高科技+產業資本”為主要特征和發展模式的文化科技產業、數字文化產業,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值。而日益深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覆蓋城鄉、體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實踐,富有嶺南韻味、時代風采的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創作實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三是體制機制優勢。體制機制等體系支撐是新質生產力發展孕育的沃土,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動機”和“加速器”。廣東攜手港澳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加快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打造高水平開放門戶樞紐;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這些舉措有力地打通了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厚植了培育和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新優勢。

  三、積極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推進嶺南文化“雙創”工程

  當前,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技術廣泛應用到文化產業領域,正在重塑輿論生態、傳播形態、文化業態。培育好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要創新思路、形式、載體,用更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互促進,在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弘業、以文傳聲中做大文化產業規模,打造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重要高地、文化新業態的策源地、文化產品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以文化強省有力支撐經濟大省挑大梁。

  扭住三要素,全面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扭住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下硬功夫。要培育文化領域更高素質的勞動者。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要暢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環,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打造高水平的文化領域科技人才隊伍。要孕育文化領域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優化提升文化產業鏈價值鏈。要通過“文化+”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等新質生產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技術,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建設嶺南文化大數據體系,搶占文化產業制高點。要推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加快構建高效協同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批文化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要創新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平臺和渠道,加速重構文化生態、應用場景和發展模式。要大力實施傳統文化產業科技創新工程,借助現代技術,大力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增強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粵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感染力。要拓展文化領域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得益于科技創新的廣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提升,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大大拓展。要用好廣東文化產業門類齊全、創新資源豐富的產業基礎,全方位培育和發展廣東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要持續打造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的領軍企業、特色企業、“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文化獨角獸企業以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鍛造一支引領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科技粵軍。建設覆蓋全省的國有出版物發行網絡、廣播電視傳輸網絡、數字電影院線以及演出院線,發展基于互聯網、物聯網的新型文化市場流通形式。

  把握“人文灣區”建設機遇,力促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要以嶺南文化為紐帶,促進粵港澳三地扎實推進“共建人文灣區”,推動大灣區文化創新協同發展,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要堅持文旅融合,依托大灣區特色優勢及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構建文化歷史、休閑度假、養生保健、郵輪游艇等多元旅游產品體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要發揮大灣區中西文化長期交匯共存等綜合優勢,促進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實現美美與共。要緊緊依托廣東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約占全國五分之二、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勢,持續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揚帆出海”的力度和規模,傾力打造對外文化交易的重要陣地,建設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要強化廣州、深圳的帶動效應,高標準建設廣州、深圳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省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高新技術企業,打造全國文化科技應用示范中心。支持廣州打造動漫游戲之都、全球創意城市和文化裝備制造中心,支持深圳大力發展時尚產業,打造設計之都、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帶動全省文化產業,形成百舸爭流、百花齊放之勢。

  統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牢牢把握守正創新的要求,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凝聚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廣泛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通俗化的理論宣講,打通理論宣傳“最后一公里”,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要深入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全域文明創建工程,大力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發展紅色文化,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以思想之光、文化之光激發全省干部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

 。ㄗ髡呦祻V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責任編輯:朱曉倩)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