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圖片 中國經濟網許子杰制作
衡陽宣布明年起商品房銷售實行套內建筑面積計價;張家口發布政策,鼓勵實行“現房銷售”,逐步推進“取消公攤”……近期,多地官宣將取消房屋公攤面積,引發關注。
長期以來,公攤面積的計算方法不夠公開透明,甚至個別開發商違規增加公攤面積,導致購房者最終得房率較低,也衍生出了物業費、取暖費收取等糾紛。之前有購房者抱怨,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卻發現套內面積只有60多平方米。公攤面積上的廣告、車位等帶來的收益,很少有業主能享受到。
其實,商品房的公攤部分是客觀存在的。在建房成本既定的前提下,是按建筑面積計算還是按使用面積計算,只是計算方法不同,房屋總價是相近的,消費者付出的購房成本并沒有太大影響。就居住體驗來說,“一分價錢一分貨”,如果公攤面積過小,比如電梯間狹窄、綠化區域較少等也影響居住品質。
對購房者來說,希望按照套內面積購房,當然不是指望開發商白送公共區域,而是期待房價構成更加透明,減少購房風險,實現“所購即所得”。對開發商來說,取消公攤也有利于售房。近年來,已有不少開發商選擇“按套內面積”計價出售新房,以此規避因公攤面積產生的民事糾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住樓市股市”。穩住房地產市場,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就是增強購房者信心,取消公攤面積就具有針對性。只有把該拿的面積都拿到手,人們才能買得安心、住得舒心,做出更積極的投資決策。當然,除了關注“取消公攤”外,還要關注公攤面積的透明計算、收益分配等問題,從而更好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讀懂“取消公攤”背后的民意期待
重新審視“取消公攤”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