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發布關于嚴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從生產、銷售、餐飲、廣告、宣傳、印刷等6個方面嚴禁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從事“特供酒”制售違法行為。據警方介紹,這些所謂的“特供酒”“專供酒”冒用的名義五花八門。一類是涉部隊“特供酒”,如“軍中王”“軍中五糧”等。另一類是涉黨政機關“特供酒”,如“國賓專用酒”,還有所謂的“外交使節酒”“大使館高級別交流活動指定用酒”等。(9月26日 新華社)
黨政機關和軍隊的名頭,市場上的商品無權使用,這些假酒品質低劣消費者也是一嘗便知,既然騙局漏洞百出,為何這么多消費者“愿者上鉤”?
在眾多產品中,煙酒產品除了產品本身物質價值外,還帶有社交、乃至身份象征、金融等屬性,這就導致酒水產品的象征意義在酒的價值塑造中占據很大比重。著名廣告理論家大衛奧格威認為,塑造品牌服務是廣告最主要的目標,廣告尤其應該重視運用形象來滿足消費者心理的需求。如果該酒能夠傳遞出高端、有品位的品牌信息,那么很容易占據產品檔次頭部并被消費者認可。這種特性一方面激勵商家提高產品品質培植品牌形象,但同時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既然酒水的物質特性不是最重要的,來一個“貍貓換太子”,只要給酒包裝上一個有派頭的名號,或許就可以蒙蔽消費者。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品牌的沉淀有其獨有過程,高端品牌憑借自身口碑的積累和品牌塑造方面的深耕,實現高附加值是正常合法的商業行為,而所謂“特供酒”違法使用名號,完全是制造噱頭無端捏造自身產品形象。
不法商家捏造虛名能夠成功,少不了消費者和商家的“雙向奔赴”。喝的不是酒,喝的是盒子,更是盒子上的面子。一些消費者愛慕虛榮、崇拜權力,將“特供酒”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征,認為喝“特供酒”臉上有光。此前,國家已經出臺相關辦法整治所謂“特供酒”,但是許多消費者對這些劣質假酒甘之如飴,也讓其在市場上有了得以生存的基礎。有市場需求,便會有源源不斷的商家鋌而走險,國家對“特供酒”自然無法做到斬盡除凈。這個現象一方面反映還要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力度,但更重要的是公眾需要清醒認識到所謂“特供酒”的騙局真相并自覺抵制假酒。
細究購買緣由,不少人被愛慕虛榮的心理牽著鼻子走,這不得不警示人們要理性按需選擇酒水,既不能為了面子購買違法的所謂“特供酒”,同時也要抵制動輒茅臺、五糧液撐場子、擺面子等浮華之風。此外,“特供酒”屢禁不止也反映了部分民眾對“特供”二字的畸形“迷戀”。在國人的樸素認知里,“特供”“國家認證”等字樣具有令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一騎紅塵妃子笑”的特供嶺南荔枝,千百年來在人們的想象中仿佛永遠都冰鎮新鮮、香甜清芬,令人浮想聯翩。時至今日,貢梨、古井貢酒等商品名突出一個“貢”字令消費者印象深刻。產品擁有“官”的名頭相對更值得信賴,但如果是為了追尋這個名頭來彰顯檔次,愛慕虛榮,甚至不惜生產和消費打著官方名義的假冒偽劣產品,實則損害了國家機關和軍隊聲譽。知道虛假但是只要名頭帶“官”,就有著突破理性的狂熱和認可,其背后反映出的“唯官為上”的心理,也并不符合今日的民主法治社會的精神。
商家創設虛假,買家樂得虛名,這個荒唐的鬧劇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繼續加強市場監管和打擊的同時,以沾“特供”“官方”光為榮體現出部分民眾愛慕虛榮以及存在不健康的“官本位”思想,仍需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加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