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文,提出具體實施意見。
從資源條件看,我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潛力巨大、大有可為。我國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開發好、利用好這些資源,必將極大豐富充實百姓的“菜籃子”“糧袋子”“果盤子”“油瓶子”,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應從實際出發,立足地區資源稟賦條件。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建好“海洋牧場”,堅持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建設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打造一批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食物產業集群。
堅持市場導向,強化科技支撐,提升食物加工水平。發展智能化、清潔化精深加工,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延伸食物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豐富群眾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守牢安全底線,提升質量品質。一方面不斷健全完善相關產品標準,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和全鏈條管理,建立健全與食物開發相適應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守牢“舌尖上的安全”;另一方面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有序擴大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規模,增加高品質農產品的供給。
構建多元化食物來源,并不意味放松糧食生產,必須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因地制宜、有力有效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全方位夯實糧食及其他重要農產品供給基礎,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