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駕駛、無人飛行器到人形機器人,從智能硬件、智能制造到智能管理,從智慧家居、智慧政務到智慧城市,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進入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一些傳統就業崗位也將加速流失和被淘汰,科技進步與就業保障之間的矛盾比以往更加集中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自覺地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同時對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作出明確要求。
積極穩定傳統生產力領域就業容量并提高質量
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既存在替代關系,也存在互補關系:一方面,在新質生產力尚未形成和穩固時不能過早淘汰傳統生產力;另一方面,對于傳統生產力也不能“一刀切”,一部分落后的傳統生產力應該被徹底替代,但有一部分傳統生產力可以被改造提升,成為先進生產力。科學布局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同步構建現代化人力資源體系,是解決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根本。
統籌好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穩定提升傳統生產力。在大力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的同時,應堅持和發展傳統優勢產業,把握好產業升級、騰籠換鳥的幅度和節奏,發揮好傳統產業在吸納就業上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穩定拓展社區超市、便利店和社區服務崗位。民營企業具有較強的就業創造能力,是崗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經濟部門,應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破除不合理的招投標限制、消除制度性歧視等途徑改善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拓展民營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統籌好傳統產業勞動者素養提升與新興產業勞動者隊伍壯大。在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升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增強全周期職業教育培訓、創新技能導向激勵等,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逐漸提升傳統勞動者的職業技能、職業能力,同時加大全社會勞動者的數字素養普及力度,為新質生產力飛躍預備好現代產業工人力量,以適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型,傳統制造業向柔性制造、服務型制造、智能制造轉型,傳統服務業向高端品牌服務、個性化服務轉型,實現新質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接續發力。
統籌好破解“有活沒人干”和“有人沒活干”問題。當前的就業市場,一方面,制造業、服務業加速迭代,緊缺高端、熟練的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求職人員缺乏專業技術培訓,從事制造業的意愿較低,對新興行業、新崗位知之甚少。這種局面充分凸顯了“完善供需對接機制”的緊迫性。因此要加速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同時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
加快解決新就業形態領域靈活就業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今年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19個新職業以及28個新工種。但對于目前規模已達2億的個人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就業勞動者,依然需要在其工作穩定、權益維護、發展機會等方面加強保障。
加強勞動權益保障。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權益保障薄弱等現象,亟須健全勞動法律法規,規范包括平臺用工、勞動合同、工資支付、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等勞動基準,從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報酬、就業幫扶和維權等方面,維護好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并加強勞動爭議多元化解工作。
加強社會保險保障。新就業形態作為一種新工作范式,必然要求基于新經濟范式的社會保障制度變革,從而確保每一個勞動者都能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當前重點是面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強社會保險政策宣傳,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探索適應跨平臺、多雇主間靈活就業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障等政策;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健全職業傷害保障,降低職業傷害風險。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也可以積極發揮作用,引導行業組織和企業設立關愛基金,力所能及地幫助生活困難、因病失業、遭遇重大變故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加強技能培訓保障。新就業形態群體以青年人為主,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穩定的收入和充足的保障,而是更注重工作的靈活性、自主性,以及不斷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政府、企業應大力推進新就業形態群體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健全技能培訓服務體系,視情發放培訓補貼,鼓勵勞動者根據社會就業趨勢發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適應轉崗就業需求,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職稱評審制度,為勞動者量身定制多元化成長發展體系。
面向未來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首次提出要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這是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提出就業優先政策之后,就業領域內非常重要的部署要求。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是一種綜合性的發展策略,旨在通過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政策協同、產業升級和人力資源培養等多方面的措施,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要推行就業影響評估。“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有必要將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就業的影響作為決定政府投資項目的重要因素和核準社會投資項目的指標之一,分析項目對就業的正、負面影響,包括用工需求量、職業技能需求、吸納人員類別等情況,做好心中有數、提前應對。
要健全就業應急機制。加快建立就業動態監測體系,完善規模性裁員和失業風險預警機制;對出現生產經營困難需要進行裁員的企業,提供勞動關系處理、社會保險接續等方面的專項咨詢指導,做好員工的再就業服務工作;對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重大政策調整和自然災害影響,存在高失業風險的地區、行業和勞動者群體,開展專項幫扶。
要強化政策系統集成。落實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具體包括靈活運用財政補貼、減稅降費等財政政策,并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相結合,降低企業成本;完善產業政策,引導就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優化等。
總之,要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平衡好科技進步與社會影響,確保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妥善應對其帶來的挑戰,最終實現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雙贏。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