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是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包含的各種矛盾與規律的科學把握,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彰顯辯證智慧的“統籌”一詞在《決定》中多次出現: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等。《決定》體現了全局與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思維方法。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與開放、政府與市場、生態與文明、發展與安全等的辯證統一中不斷推進的。
中國式現代化是改革與開放的辯證統一
改革與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實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每一輪改革總是伴隨著新一輪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總能推動改革向縱深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開放是改革的前提,開放促成改革,沒有開放,就無法打破思維僵化、視野狹隘與制度束縛,改革就難以發生。改革是開放的延伸,改革要求開放,沒有改革,就不會改變舊制度、舊事物,開放與創新就難以實現。
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部署,釋放出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明確信號,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繼續以開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攻堅期,而制度型開放為深層次改革提供強大動力。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的開放,并充分了解其他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的深層次改革提供參考。必須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破除相關壁壘,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進一步便利中外人員往來,打造更多高能級對外開放合作平臺,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動力。開放本身就是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會大幅推動全球優質要素進入我國,推動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政府與市場的辯證統一
在人類經濟史上,政府與市場從來都不是相互對立和相互否定,而是有機統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對立思維會導致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不信任,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政府和市場相互作用,能夠解決“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問題,釋放更多經濟增量。
全會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全會同時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工作原則,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發揮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推動政府與市場的全面合作,既要“有效市場”,又要“有為政府”。處理好市場與政府關系,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發揮市場機制、市場主體和資本的力量,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宏觀政策調節,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有序發展。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辯證統一,有助于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是生態與文明的辯證統一
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基,文明的興衰與生態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展現的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在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無休止地向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破壞自然為代價,使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矛盾十分尖銳地呈現出來。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探索實現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明確提出,決不重復西方工業文明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發展模式,決不走西方現代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條將人與自然當作生命共同體,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種道路的實質是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其內核是生態與文明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式現代化將繼續秉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理念,致力于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中國式現代化是發展與安全的辯證統一
發展與安全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統籌發展和安全,既是方法論,更是實踐論,要求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把握和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安全是發展的基本前提,安全為發展保駕護航,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展望未來,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國家安全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必須將安全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高水平安全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在更寬領域、更高起點、更高水平上夯實社會穩定之基。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
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是提高國家安全能力的根本途徑,一個國家保障安全的能力最終取決于發展實力。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不論是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還是把握大國博弈主動權,從根本上都要靠發展。因此,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解決矛盾問題,應對風險挑戰。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需要在發展中求安全,這樣才能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到保障安全的事業中,也才能有足夠的資源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從統籌二者關系的角度,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動態平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在新發展階段,必須以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以提升安全水平。
(作者系暨南大學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實驗室研究員,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