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色综合天天综合网中文,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观视频,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导航

推動高水平綠色建筑發展

2024-08-30 07:51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朱曉倩)

推動高水平綠色建筑發展

2024年08月30日 07:51   來源:經濟日報   

  建筑領域是我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是建筑節能的重要抓手。在“雙碳”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建筑變“綠”,綠色建筑實現跨越式增長。《“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今年3月發布的《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綠色建筑讓城市更美更宜居

  為什么要發展綠色建筑?我國綠色建筑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劉恒(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綠色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上世紀70年代,世界能源危機引發了發展建設與資源節約的深入思考,生態建筑、鄉土建筑與低能耗建筑思潮不斷萌發。進入上世紀80年代,為應對環境危機,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90年,英國推出世界上首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首次提出綠色建筑概念,此后各國相繼出臺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如何在推動建筑行業發展、滿足公眾生活需求的同時,實現資源與能源的有效節約,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我國一直致力于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確定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框架和各個領域的主要目標;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明確建筑節能相關內容;2006年《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發布,并以此為依據推動綠色建筑發展;2008年,《民用建筑節能條例》頒布,此后建筑節能工作進一步推進,大量綠色建筑出現,其中星級綠色建筑比例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在以往基礎上增加“綠色”二字,將建筑行業發展導向指向綠色可持續發展。

  新發展理念與新的建筑方針推動綠色建筑發展進入新階段,從實驗性建筑與綠色標識的認定,逐漸發展到全行業圍繞新發展理念,通過理論、體系、要素、實踐等多元創新探索綠色發展道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大,不同地域的生活習慣、經濟條件等有較大差別,綠色建筑具有多維度多要素的復雜性。因此,綠色建筑也從設備工程師參與較多轉變為建筑師與專項工程師、學者廣泛參與,著力解決建筑設計與綠色評價脫節、城市千城一面等問題。

  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設計實踐逐漸增多,出現了一批適合地域氣候的優秀綠色建筑。從關注建筑的形式與空間效果,轉向更注重物理性能、使用行為、資源利用等,建筑效果也從關注空間密閉性、設施高效性轉向更注重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空間用能、材料固碳、設計生成一體化等,綠色建筑進入多元并舉的發展階段。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約118.5億平方米,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累計2.7萬余個,2023年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94%。

  標識數量眾多,實現了國家綠色建筑標準的廣泛普及,推動建筑節能水平持續提高。但也有一些實際運營結果未達預期,引發行業關注,需進一步完善相關規范。“雙碳”目標對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與綠色低碳相關的研究與實踐應運而生,系統梳理出不同階段的綠色發展路徑,用正向設計邏輯和實踐成效來開展綠色建筑設計,并形成行業共識的綠色建筑設計導則,與國家綠色建筑標準共同推進綠色建筑創新發展。

  在這期間,建筑創作逐漸凸顯綠色特征,體現傳統建筑因地制宜特點的同時,根據不同氣候區特點采用適宜的技術策略,在偏炎熱、嚴寒地區以及自然條件特殊的地區,效果尤其明顯。在各地政府積極引導下,城市不再千城一面,而是創造出符合地域特點的建筑,綠色建筑有了地域氣候下的美學特質。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為綠色建筑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如光伏技術、再生材料、固廢利用、高效設施、裝配建造等,在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創造出眾多符合現代科技發展特點的新產品。產能建筑、低能耗建筑、生態建筑、模塊化建筑等各具特色的綠色建筑快速發展,“綠色+科技”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綠色建筑也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城市建設從增量開發逐漸轉向存量發展,綠色建筑融入城市有序更迭、物理性能提升、設施完善等方面,為城市更新與建筑改造拓展了新空間。近年來,面向大眾的綠色建筑科普教育深入開展,相關綠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不斷創建,廣泛普及綠色知識,倡導綠色理念。綠色建筑前景廣闊,深入挖掘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將讓未來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人們的生活更加智慧健康。

  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節能降碳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各地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成效如何?

  武占云(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建筑領域的碳排放是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統計,我國建筑全過程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5%,碳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0.6%。各地把推進建筑領域節能降碳作為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可借鑒的實踐成果。

  一是優化設計,提升新建建筑節能降碳水平。新建建筑節能降碳是從源頭推動建筑領域節能的關鍵舉措。基于國家標準和不同氣候分區,各地通過優化設計、推進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推廣超低能耗建筑等途徑,持續推動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例如,河北省雄安新區、上海市嘉定區、廣州市黃埔區、深圳市龍崗區率先建成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探索形成了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不同場景的系統方案。

  同時,結合氣候條件和資源稟賦,構建地方技術體系,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發展。海南省結合夏熱冬暖地區特點,編制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導則;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大力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在嚴寒地區規模化應用;上海市結合夏熱冬冷地區特點建立技術、產品體系,積極推進超低能耗建筑政策和技術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先行先試。2023年,我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約20.7億平方米,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比例超90%。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將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二是分類施策,推動存量建筑節能降碳改造。我國既有建筑體量大、碳排放量高,是節能降碳的重點所在。各地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分類推進既有建筑節能降碳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方面,通過照明系統、圍護結構、可再生能源改造等方式穩步推進節能降碳。農村建筑節能降碳方面,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房節能改造。河南省鶴壁市、山東省濟南市、河北省保定市實施“農村超低能耗農房建筑試點工程”;浙江省推進農光互補、漁光互補、水光互補等光伏發電規模化項目建設;西藏自治區利用牧民屋頂實施光伏發電,實現了牧區電力“自發自用+供熱供暖”。北方地區積極探索清潔取暖新方式,內蒙古自治區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供暖,遼寧省通過秸稈再利用進行農村供熱和生物質發電,河北省依托豐富的地熱資源推廣地源熱泵供暖,山西省太原市通過回收電廠余熱實現了為城區100多萬戶居民供暖。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76%。

  三是能耗限額,強化建筑運行節能降碳管理。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統計,2021年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21.6%,其中公共建筑以21%的建筑面積貢獻了約41%的碳排放。各地通過能耗限額管理,推動公共建筑節能降碳。2013年,北京市率先以電耗限額管理為抓手,對公共建筑進行能耗管理,2023年又啟動了能效評估分級管理試點,推動公共建筑電耗限額管理轉向全能耗分級管理。2014年至2022年,全市納入管理范圍的公共建筑共節約電量45.7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80萬噸。上海市引入建筑用能與碳排放限額雙控的設計理念,建成全國首個面向建筑領域、覆蓋全能源和全過程的碳排放監管平臺,實現了建筑“設計—施工—運營—改造—拆除”全生命周期監管。浙江省湖州市集成278座公共建筑電力、燃氣、綠電等能源數據,首創建筑“碳效碼”,通過碳排放核算、配額管理、交易輔助等市場化應用場景拓展,輔助建筑運營方實現碳資產自我管理。

  四是發展綠色金融,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近年來,綠色金融成為暢通綠色建筑供給、消費和產業循環的重要工具,各地持續加強對綠色建筑全鏈條、全周期金融支持。廣東省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建筑標準、綠色金融標準和綠色認證服務、綠色識別技術在跨境融資領域互通互認,鼓勵金融機構將獲得國際通行綠色建筑認證的項目融資納入金融支持范圍。山東省青島市創新體制機制,落地全國首張“減碳保”建筑節能保險保單,發放山東首單附帶“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的綠色項目貸款,全市綠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100%。目前,各地綠色金融支持范圍涵蓋綠色建筑開發建設、既有建筑節能及綠色化改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多個環節和領域。

  雖然我國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已取得積極進展,但建筑能耗與碳排放占全國比重依然較高。建議在技術研發、統計核算制度完善、法規標準制定、資金支持等方面協同發力,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多國積極探索推廣綠色建筑

  建筑節能減排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各國是如何發展綠色建筑的?

  李強(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建筑行業消耗了人類自然資源使用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17%的淡水開采量、25%的木材開采量以及40%的能源使用量,產生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排放總量的約30%,是減排的重要領域。綠色建筑的發展,為節能減排降碳提供了可行路徑。綠色建筑強調低能耗、低排放,在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改造和拆解全生命周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通過強制性標準和法律法規、激勵性財稅與獎補政策等,推動綠色建筑快速發展。

  法律法規與標準不斷完善。發達國家通過推出建筑節能減排法律法規與政策,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英國自1990年推出適用于辦公建筑的首個BREEAM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以來,陸續推出了適用于住宅、商業建筑、社區等的版本,并不斷更新。美國1998年建立LEED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后,又推出2000年V2.0、2009年V3.0、2018年V4.1等多個版本。日本自2002年建立CASBEE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以來,先后推出適用于辦公建筑、獨立住宅、商業建筑、既有建筑等的版本。與此同時,建筑節能減排規制不斷深化,從“綠色”逐步走向“零碳”。美國2005年頒布能源政策法案,要求2015年后聯邦政府各機構的能源使用消減到2003年的80%;2024年發布《到2050年使美國經濟脫碳:建筑行業國家藍圖》,提出“到2035年建筑物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少65%,到2050年將減少90%”。英國也在全力推動到2050年所有建筑實現凈零排放。日本2021年發布第六版《能源基本計劃》,要求到2030年新建建筑實現零能耗,2050年后存量建筑實現平均零能耗。

  推動建立國家綠色建筑創新體系。發達國家通過建立綠色建筑委員會等,構建涵蓋政府、大學、科研機構及地產、規劃、設計、建造、材料、運營、金融等建筑業各相關企業的龐大創新網絡,推動綠色建筑創新與持續發展。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英國建筑研究院、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等,在建構本國綠色建筑創新網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立激勵機制推動綠色建筑產業化。發達國家通過稅收減免、專項資金、碳交易補償、碳金融等政策工具,建立激勵機制。2020年,日本資助459.5億日元用于提升工廠、住宅等能源效率,建設零能耗建筑。2020年,英國投資20億英鎊用于房屋節能改造,2021年宣布投資10億英鎊用于減少工業、學校和醫院的碳排放。2023年,美國宣布提供5.3億美元競爭性贈款用于建筑節能項目。

  目前,發達國家已形成規模龐大、創新活躍的綠色建筑產業體系。在政府推動下,綠色建筑逐步走出高成本困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諸多國際機構預測,未來十年綠色建筑市場規模將以10%左右速度增長。國際金融公司預測,未來十年綠色建筑新興市場投資需求將達3.5萬億美元。2016年至2020年,美國綠色建筑就業崗位增長約20%。據《2021年美國能源與就業報告》,美國綠色建筑部門就業人數已超210萬人。市場研究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預測,全球2030年綠色建筑行業市場規模將達9689.9億美元,年增長率9.4%。據環球數據機構GlobalData測算,2023年,英國綠色建筑市場規模達58.9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增長率將超9%;德國綠色建筑市場規模達58.9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增長率將超4%;日本綠色建筑市場規模達35.7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增長率將超3%。

  我國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出臺《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等,先后編制了《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等規范標準。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從設計、施工、運行、改造到評價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通過規劃引領、經濟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綠色建筑發展。針對尚存在的企業綠色轉型意識不強、創新體系不健全、產業集群水平不高、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需充分發揮制造大國以及制度優勢,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搭建綠色建筑創新網絡、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加快人才培養,切實推動企業綠色轉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建筑產業集群。(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朱曉倩)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