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環境也是營商環境,且是十分重要的“軟環境”。拿出智慧、膽識、魄力,保護好各類經營主體的權益與聲譽,該揭露的揭露、該處理的處理、該辟謠的辟謠、該力挺的力挺。這不是為某個企業、某個行業“站臺”,而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加穩定包容的輿論環境,幫助各類經營主體加速釋放動力和活力。
國家網信辦新一輪“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拉開帷幕,其中“優化營商網絡環境 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備受關注。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要嚴厲打擊網上惡意損害企業和企業家形象聲譽等違法違規行為。
一段時間以來,網上針對企業和企業家,特別是針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各類不實信息時有出現。有全國人大代表曾痛斥:“個別自媒體賬號破壞企業聲譽、詆毀企業品牌,敲詐、勒索企業。”具體來看,這些賬號有的通過捏造事實、主觀臆斷、惡意關聯、添油加醋等手法“潑臟水”,有的大肆泄露個人隱私、虛構私生活話題、關聯炒作負面新聞,種種不實聲音在輿論場流布成勢,給當事企業帶來巨大困擾。此外,“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等說法不時冒頭,雖不針對具體企業、企業家,但殺傷力更大,在無形中加大了經營主體的心理負擔。
本來,對于企業和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不該有這么多無謂的爭論。從“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從“兩個毫不動搖”到“三個沒有變”,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進程中,民營經濟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與法律地位得到了不斷明確,國家重視和發展民營經濟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何以會有種種噪音雜音?一方面,企業間不健康的商業競爭會傳染到輿論場,競爭對手之間互相使絆子的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身處經濟社會發展調整轉型期,有些人刻意發出一些貌似“警世之言”,實則是想要攪動是非、博取流量,甚至敲企業竹杠、牟取非法利益。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場場輿論紛爭中外部黑手也若隱若現。比如所謂的民營經濟“離場論”“退場論”“清算論”“國進民退”等論調,大量來自美西方的媒體和智庫,他們看似站在“專業角度”討論經濟問題,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挑起話頭,給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設阻。
正如有學者所言,“營商環境是一個360度的立體系統,包括法治、政務、產業、自然、社會、開放和輿論等多個子系統。”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都在開足馬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給政策、給資金、優化審批流程,但往往對政務環境的優化關注多,對輿論環境的境況關注少。事實上,輿論環境也是營商環境,且是十分重要的“軟環境”。企業、企業家如果時而處于輿論“下風口”,被攻擊、被誤讀,那心里如何踏實得下來。此外,隨著自媒體強勢崛起,受眾碎片化和圈層化愈發明顯,很容易將一些具體的話題解構化或放大化,一些本可以理性討論的話題,經網絡發酵后很容易變得敏感脆弱。虛虛實實、加大撕裂,相關企業蒙受多重損失,一些企業家遭受名譽侵害,至于事情真假反倒沒多少人在乎了。
市場經濟很大程度是預期經濟,如果經營主體缺乏穩定的預期和信心,是不會考慮長期的資本支出和擴大再生產的,更不用說搞長期創新研發。如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通脹陰影揮之不去,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交織,各類經營主體承壓不小。另一方面,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民營企業更是我國創新發展的主力軍。穩定的預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硬通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改善社會心理預期,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目的就是要穩定社會各界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預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朗行動”依法依規,有預見性、有針對性地治理特定領域里的亂象,震懾居心叵測者,可謂正當其時。
“企業家”英文單詞entrepreneur源自法語,原意有“冒險家”之意。冒險意味著拓荒、尋路、試錯,這個過程中避免不了要觸碰利益、引發爭議。企業經營當然要依法依規、接受監督,但對企業和企業家的無中生有、惡意抹黑也必須露頭就打。期望相關部門拿出智慧、膽識、魄力,保護好各類經營主體的權益與聲譽,該揭露的揭露、該處理的處理、該辟謠的辟謠、該力挺的力挺。這不是為某個企業、某個行業“站臺”,而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加穩定包容的輿論環境,幫助各類經營主體加速釋放動力和活力。
將民營企業當作自己人,并讓民營企業真正成為自己人,需要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民營經濟才能得到長足發展,為中國經濟揚帆遠航提供不竭動力。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