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招聘熱漸起,也帶火了職業咨詢行業。據媒體報道,借助社交平臺的傳播,付費職業咨詢在大學生群體間流行,價格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職業選擇是“人生大事”,職業咨詢有其必要性。報道中,有人專業課程泛泛而學,就業導向不夠明確;有人缺乏實習經歷,擔心碰壁;有人考研遇挫,匆忙轉向。升入畢業年級,這些焦慮在畢業生中間普遍存在著。隨著就業渠道的拓寬,人才供需呈現出新特征,以及“慢就業”“靈活就業”等新思路的實踐,都在要求就業指導工作增強專業性和針對性。
職業規劃技術進入中國已有一定年頭,但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咨詢服務仍有待完善。一方面,學生群體消費能力有限,中低端服務市場不夠透明,更有人借低價咨詢之名行詐騙之實。另一方面,應屆畢業生的社會經驗不夠豐富,缺少必要的知識儲備,甄別多依托于咨詢師標榜的履歷和社交平臺的用戶反饋。咨詢服務良莠不齊,大學生選擇付費咨詢仍需謹慎。結合家庭教育、校園就業指導和往屆經驗分享,進行綜合選擇,可對沖部分風險。
付費咨詢的走紅,也反映出校園職業規劃服務需更加“接地氣”。多數高校已開設就業指導課和職業規劃講座,建立創業工作坊、孵化基地等,但現有的輔導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大而泛”,由于服務對象眾多,通過公選課、講座的形式難以滿足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導致許多學生聽完課,填了職業測試和人格分類表格,甚至能在結課論文中談論就業的意義,但還是選不準自己的職業方向。二是“不均衡”,此類課程缺乏強制性,在非畢業年級中時而出現“老師沒動力教”“學生不屑于學”的情況,待到畢業年級集中開設課程,卻又面臨資源不足的窘境。
職業規劃常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許多咨詢者反映,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免費或是付費,成功的職業咨詢往往要反復進行,方可讓求職者看清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需求,并結合行業信息和從業技能水平,找到真正適合的就業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校內的職業咨詢有著天然優勢,若能開展好,則可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對求職者進行定位,也能夠分擔焦慮情緒。而付費咨詢亦可看作必要的補充,服務于差異化的需求。
近年來,部分高校引入專業咨詢團隊,開展“一對一”指導,薪資和職稱對標專業教師;或是將其列入思想政治課程序列,提高重視程度,更早開展工作;又或是將工作做實做細,推出簡歷診斷、職業體驗、面試模擬等應用課程,一系列舉措收到廣泛好評。在職業選擇這項“人生大事”上,讓學生的內驅力對接學校和社會的助力,相信職業咨詢能夠引導畢業生更好地找準人生之路。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