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南寧市民盧女士有點煩:寒假期間,女兒在自己的“表圈”(電話手表好友圈)玩得不亦樂乎,她擔心孩子開學后繼續沉迷。據了解,近年來兒童電話手表的功能不斷延伸,已不再是定位、接打電話這么簡單,大多手表可以微聊、視頻通話、拍照發好友圈、留言評論等,甚至能內置益智游戲,儼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機。不少家長擔心,孩子間無限制添加好友存在安全隱患;同時,電話手表功能多但屏幕小,沉迷其中容易引發近視等問題。(南國早報 2月9日)
幾乎就在同時,工人日報2月7日也報道,隨著市場蓬勃發展,兒童智能手表暴露出的問題同樣引發諸多關注。在滿足定位、通話等需要的同時,不少家長反映,兒童智能手表也出現了功能冗余、誘導消費、侵犯隱私等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兒童“手腕上的安全”亟待守護。
這其實共同指向的一個問題是,兒童智能手表日益過渡的“智能”,或者說“手機化”已經漸離其原本定位,帶來了一些列的負面影響,應該引起相關方面的必要重視。
眾所周知,兒童智能手表的問世和流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智能定位和通話,滿足了兒童戴在手腕上,家長就能實時掌握孩子的位置和通話便利,無形中為孩子的安全增加一層安全保護。當然,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兒童手表一些趣味性和額外功能,更能增加孩子佩戴熱情等,增添更多實用性等,也未嘗不可。
但是,凡事都應該有度,當兒童智能手表的功能過分增多,尤其是當相關的新增智能功能明顯超過限度,甚至成為一種負擔和負面功能,影響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某些正面努力的掣肘,甚至損害孩子利益涉嫌違法,則是應該說道說道。
就現有功能看,游戲、語音、視頻等功能,已經成為時下不少兒童智能手表的“標配”,但由于某些設計等方面的缺陷,比如免密使用、支付等,會使得兒童在使用這項游戲功能時,缺乏游戲時間、充值等方面必要的節制,不但失卻兒童佩戴智能手表的根本意義,還會給目前有關方面實施兒童權益保護,帶來障礙。比如目前正在實施的游戲“青少年模式”、青少年不得隨意打賞等積極努力,無意間打開一個“后門”,影響相關工作努力和治理的效果,實不應該。
此外,由于目前不少兒童手表使用的操作系統過于老舊等,沒有任何權限管理要求,惡意程序可以在兒童和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輕松植入,并獲取孩子的位置、人臉圖像、錄音等隱私信息,進而惡意收集、買賣和使用,碰觸兒童隱私保護紅線,直接與國家出臺的《兒童手表》國家標準相悖,同時也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關于兒童信息保護規定的掣肘。
簡言之,兒童智能手表增加更多手機化“智能”功能,表面看只是兒童智能生產廠家為了更好業務拓展而采取的一種升級手段,但從使用的影響看,這卻不僅是生產廠家的事,也不僅是兒童權益維護的事,更是對國家相關工作長期努力的掣肘。
兒童智能手表不能繼續手機化“智能”過度。事實上,關于此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依舊存在,也說明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對相關職能部門下一步更有效作為提了一個醒。
期待有關方面下一步將兒童智能手表“智能”過度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方面切實納入到有效的治理范疇內,統籌考慮合力共治,并就時下一些兒童智能手表的功能進行審慎研究,對負面影響較大的功能進行技術完善和堵漏升級,如果確實不能及時堵漏升級,或升級后仍然難以消除較大負面影響的,應盡可能做下架等處理,不能成為野蠻生長損害兒童身心健康和相關權益的一大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