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購買禮品走親訪友是我國傳統習俗,然而在農村一些地區,部分商家仿冒名牌、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山寨禮品和“三無”產品屢禁不止,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也使心意打了折扣。
近年來,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不少整治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山寨禮品橫行農村市場,深層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反映出消費者品牌意識缺失,也說明責任主體法律意識淡漠。農村地域遼闊,商超網點分散,給監管和整治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持續整治假冒偽劣商品,需要從長計議,從規范渠道和商品溯源兩方面共同發力,多部門聯動,形成協同治理效應。
首先,要規范商品渠道,管住源頭。雖然近年來農村電商和連鎖超市加速布局,但在一些偏遠地區,沒有正規運營資質的小超市、小商店仍然大量存在,由于價格較為低廉,其消費群體覆蓋面較廣。為了降低成本,這些不規范的小超市往往與黑作坊、三無生產廠家合作,長期游離于監管之外。在農村,零售與流通業工作人員相對缺乏法律意識,對商品質量和進貨渠道不甚關心。從這個層面看,必須規范農村商超布局,下大力氣持續整治沒有運營資質的黑超市,使商品進貨渠道透明化。
其次,要建立溯源機制,反向追查。當前,“食品溯源碼”已經開始在全國多地推廣普及。假冒偽劣商品之所以大行其道,來路不明是一大原因,出現問題難以找到責任主體。對此,農村地區應加快建立包括集中收集、追溯、跟蹤等制度在內的食品監管體系。對于所有流入農村市場的商品,盡快建立溯源機制,明確生產、流通責任,對全鏈條規范運營起到有效約束作用。
眼下,消費持續復蘇回暖,農村地區市場廣闊,蘊藏著巨大潛力。農村消費者期待物美價廉的商品,而絕不是假冒偽劣產品,農村也不應成為假貨集散地。要持續加大懲處力度,提升農村商品與服務供給質量,改善農村消費品質,滿足農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存舉)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