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浙江德清參加一個研討會時,我在現場做了一個調研,題目是:今年文旅市場最大的亮點是什么?100多名文旅從業者和研究者,都談到了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中國文旅更加“國際范兒”了。
的確,當你在中國各大景區游玩時,會發現身邊常見外國游客的身影。全球范圍內,“中國游”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在海外社交媒體上,“China Travel”(中國游)成為大熱話題,不少海外網友創作的中國旅游短視頻播放量高達上億次。這些“流量”迅速轉化成了“游客量”——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外籍人員來華觀光休閑的人數同比增長了4倍。
“中國游”為什么“爆紅”?
政策措施是最大的推動力之一。在連續宣布擴大出境團隊業務國家規模,擴大免簽國家范圍,發布72小時、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推動跨境支付便利化等一系列組合政策推動下,去中國“說走就走”成為現實,外國游客“中國游”便捷度大幅增加。
中國旅游行業推出的一系列優質服務,也是吸引外國游客來華的一大因素。近年來,各地旅游部門和景區管理團隊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做了大量優化升級,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安全管理水平也明顯提升,讓外國游客來得順心、游得開心、住得放心、買得舒心。比如,掃碼支付,素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從只能綁定國內銀行卡到允許綁定境外信用卡,再到可用外國電子錢包掃碼付款,種種優化,讓外國友人移動支付無比“絲滑”。
與此同時,一大批優質文化產品走向海外。《只此青綠》在新加坡、土耳其、俄羅斯等國家接連上演,《黑神話·悟空》上線后火爆全球,以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為代表的中國數字文化產品不斷出圈,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海外民眾在體驗中國文化產品的同時,也希望來中國實地“打卡”,這大幅提升了中國旅游的吸引力。
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也是展示國家形象、增進文明互鑒的重要窗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還要求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對文化旅游行業而言,“中國游”的火熱,不只是增強行業經濟效益的一次契機,更應站在增進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高度乘勢而上,通過打造文化旅游高水平活動、豐富文旅產品供給等方式,推動“中國游”從“爆紅”走向“長紅”。
要做到“長紅”,必須持續打造各類旅游消費新場景,讓“中國游”時刻保持新鮮感。比如,培育餐飲消費新場景,鼓勵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美食資源,支持餐飲消費智能升級;再如,深化旅游業態創新,積極發展冰雪旅游、海洋旅游等,鼓勵發展旅游專列等旅游新產品。
提升中國文旅行業的“質感”也至關重要。就現狀來看,文旅行業的升級,主要來自“兩道融合”,一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二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因此,要從文旅技術和文化傳承創新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文旅產品科技含量和文化特色,讓“中國游”更加“走心”。
做好文旅產業,根本在人。旅游業發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因素。技術變革與業態融合的行業趨勢,對文化和旅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現狀來看,我們亟待培養一批與現代化、國際化、品質化旅游服務相適應的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有了人才,中國旅游的“長紅”就具備了最根本的驅動力。
(作者為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