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新職業適應了新產業,也孕育著新希望。對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將大有所為。邁向未來,也期待有越來越多的新職業走進我們的生活。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三百六十行”的行業圖譜早已被刷新,新興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等18個新職業。此前,人社部已經分4批發布了56個新職業。
新職業并非憑空出現,而是植根于經濟發展的土壤,成長于社會進步的潮流。近年來,隨著傳統產業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等應運而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進步帶來社會分工精細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職業新陳代謝,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新職業適應了新產業,也孕育著新希望。
新職業層出不窮,折射出中國消費需求的持續升級。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消費觀念的巨大轉變,一些個性化、潮流化、定制化的服務更容易受到青睞。像民宿管家,短短幾年,從業者規模已達“百萬”級別。
新職業擁有的廣闊前景和巨大空間,將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甚至可能掀起一場新的“就業革命”。新職業的典型特征是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發布新職業,有利于增強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感,吸引更多年輕人“心動”。同時,這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倒逼從業者不斷學習、豐富自我。對求職者而言,順應發展趨勢,加強學習、提升自己,努力掌握與新職業相匹配的能力,才能在職業舞臺上綻放更多光彩。
不過,也應看到,相對于傳統職業而言,新職業始終處于不斷變革和創新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新職業從業者缺乏穩定雇主,導致勞動合同簽約率低、社會保險參保率低,從業者勞動關系不穩定、維權機制不健全。
讓新職業更快成長,也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保駕護航。一方面,要持續發展壯大各類新產業、新業態,鞏固拓展各種靈活就業模式,讓新職業成為就業的“蓄水池”;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院校和企業應共同努力,落實落細社會保障、勞動報酬、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好新職業從業者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新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和接受度。
當下,科技更新速度很快,社會分工必然會越來越細化,職業也會越來越多元化。這是好事。對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將大有所為。邁向未來,也期待有越來越多的新職業走進我們的生活,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創造無限可能。(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新職業貼近新需求
發揮新職業擴容就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