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各地要增強緊迫感,千方百計幫企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讓機器動起來、車間響起來,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確保運行在合理區間。會議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特殊時期,信心比黃金重要。可以看到,此次會議推出的33項措施,涵蓋財政、金融、運輸、消費、投資、能源安全以及保障基本民生等多個方面。這些舉措范圍廣、力度大、針對性強,傳遞出進一步釋放政策合力的鮮明信號,彰顯了上下同欲、共克時艱的決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今年3月以來,國內新一輪疫情波及一些省份,經濟復蘇受到較大沖擊。要紓真困、真紓困,就要把各種政策工具用足、用好,從根本上扭轉當下經濟運行的頹勢。
此次會議強調,各地各部門要增強緊迫感,狠抓落實。有關部門要對一攬子措施盡快逐項細化并公布實施。地方政府要抓緊出臺符合地方實際的穩經濟政策,國務院將對地方落實穩經濟的舉措進行督查。這就要求各地必須積極發揮主動性,因需施策,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將各項政策舉措落實落細。
事實上,今年以來,在中央出臺大力度穩經濟政策的背景下,各地也在加快行動。比如,上海建立了重點企業“白名單”制度,有序推進工業企業復工復產;東莞推出了“紓困6條”“保鏈12條”“紓困27條”等利好政策,進一步擴大企業受惠面。
不過也要看到,一些政策在設計上還存在盲點、痛點,最終落地效果還不盡如人意。比如,有企業反映,當前產業補貼政策的發力點與企業實際痛點不一致。因為,今年一些企業的經營壓力重心已由稅費支出轉為了市場需求疲軟。因此,單純的減稅降費已不足以給企業“解渴”,還需要配套出臺刺激消費、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組合拳”。
疫情沖擊之下,部分地區的生產被迫按下“暫停鍵”,而企業恢復生產,不是簡單一鍵“重啟”就可以的。從防疫、交通到產業鏈協同,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企業訴求不同。因此,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本地實際,重視調研反饋,不斷優化實施方案,多為企業雪中送炭。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許多市場主體十分困難。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穩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已時不我待。各地要增強緊迫感,千方百計幫企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讓機器動起來、車間響起來,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風物長宜放眼量。應當看到,疫情造成的沖擊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的,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因此,我們要保持定力、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積極作為。相信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我國經濟將很快回歸正常軌道。(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落實落細穩經濟一攬子舉措
匯聚政策合力 穩住經濟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