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及時調動政策“工具箱”,從六個方面入手部署了33項穩經濟措施。這一套政策“組合拳”精準有力,表明了穩增長的態度和決心。各地各部門務必切實增強緊迫感,將穩經濟的一攬子舉措抓早抓緊抓實,形成促穩合力,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確保運行在合理區間。
對于經濟形勢怎么看,全面、辯證是關鍵。綜合各項經濟指標,同比看程度、環比看趨勢就會發現,我國經濟穩定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尤其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變。但也要看到,年初經濟開局平穩之后,“壓力測試”接踵而來。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物流不暢,市場需求難以充分釋放。而地緣沖突的爆發,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沖擊明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多重壓力之下,國內市場主體經營困難有所增加,尤其是資產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更大,對就業也產生不小沖擊。
全面看,有助堅定信心;辯證看,方可果敢應對。這些影響是階段性的、短期的、外在的,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前期因疫情壓抑的經濟活力將不斷釋放,經濟有望迎來復蘇拐點。當前迫切需要以更大力度政策對沖下行壓力,也勢必要求增強緊迫感,疏通堵點,暢通循環,努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正是基于對形勢的科學研判、對緊迫感的充分認識,我們按照總體思路和政策取向采取了這一攬子針對性強的區間調控舉措。一方面,聚焦當下。“將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5個特困行業緩繳養老等三項社保費政策延至年底,并擴圍至其他特困行業”“將今年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取消來自疫情低風險地區通行限制,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規定和收費”……著重救急救困、穩崗穩企、打通卡點堵點。另一方面,放眼長遠。“今年專項債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圍擴大到新型基礎設施等”“優化審批,新開工一批水利特別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引導銀行提供規模性長期貸款”“再開工一批水電煤電等能源項目”……著重拉動投資保持較快增長。
該免的免、應減的減、能緩的緩、該通的通、能上的上,精準務實的措施背后是一以貫之的政策邏輯——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區間調控舉措要想發揮最大效力、助推經濟發展,呼喚狠抓落實的緊迫感。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政策落地落實落細的時效和力度,通過鮮明的政策導向和務實的政策效果下好“及時雨”,讓市場主體穩住預期。在此基礎上,未雨綢繆,結合當前新問題,積極做好已有政策的調研反饋,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近段時間,河北、內蒙古等多地下發關于價格臨時補貼“擴圍提標提速”的通知,體現的正是這樣的政策靠前發力。
越是形勢嚴峻,越要堅定信心,越要果斷應對。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迎難而上、擔當作為,我們就能掌握發展主動權,繼續交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精彩答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