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小群體都不該被放棄”“希望你們再努力一下”“真的很艱難,剛才我覺得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近日,一段醫保藥品談判視頻在網上刷屏,一次次報價、一次次壓價,企業代表8次離席商談,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拉鋸戰”,最終每瓶藥的成交價比最初的報價少了2萬多元,被網友贊為“靈魂砍價”名場面,也讓一些罕見病患兒家長喜極而泣。
為民謀利,越是錙銖必較,越顯責任擔當。每一次博弈、每一分優惠不僅是為醫保基金“減壓”,更是為千萬家庭紓困。“每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彰顯出國家對罕見病等群體的關懷。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們傾盡全力作為的表現,既體現出醫保藥品談判的不易,也體現了國家推動解決老百姓用藥難題的力度和決心,生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醫保藥品談判并非單純殺價、擠壓企業合理利潤,而是通過以量換價擠掉藥品中不合理的溢價和水分,企業合理利潤并不受影響。此次談判代表張勁妮除了“動之以情”,更“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如果這個藥能進入醫保目錄,以中國的人口基數、中國政府為患者服務的決心,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市場了”。在中國這個“超級市場”面前,一旦藥物被納入醫保,對企業和品牌的長期發展將大有裨益,企業有動力在“價”與“量”中尋求平衡點,這是談判成功的關鍵。
正如專業人士指出的,醫保談判追求的“不是最低價,而是合理價”,如果談判“砍價”的幅度突破了企業可承受的范圍,可能導致藥品無法進入醫保或影響到藥品質量,最后傷害的還是患者利益。因此,在談判之前,國家醫保局就已經先行做了很多工作,圍繞“臨床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原則,根據臨床價值、經濟價值、病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對藥品進行多維度的價值評估,試行多位藥物經濟學專家根據測算指南對同一藥品開展“背靠背”測算,提升測算結果精準度和公平性。
歷經準備、申報、專家評審、談判和公布結果5個階段,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近日正式出爐。本次調整新增了74種藥品,精準補齊腫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見病、婦女兒童等用藥需求,擴大了受益人群,大幅提升藥品可及性和用藥公平性。從患者負擔情況看,與原市場價格相比,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預計2022年可累計為患者減負超過300億元。
現階段,中國醫保基金籌資水平和保障能力仍有限,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仍堅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結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綜合考慮患者個人負擔可承受能力,通過測算找到一個絕大部分患者都能夠用得起的價格,最大范圍惠及百姓。同時緊盯臨床合理用藥需求,著力彌補基本用藥保障短板,通過引導同治療領域用藥適度競爭和目錄內藥品再降價,騰出基金空間,推動實現基本用藥保障升級換代。
醫保目錄藥品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讓患者受益面更廣,受益力度更大,也要推動醫藥行業創新發展,實現多方共贏。期待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走得更穩更遠,為千萬患者和家庭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增量。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