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開幕式在昆明召開。本次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旨在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明確路徑,意義重大。
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發表了《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旨講話,高屋建瓴地論述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分享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做法和成就,指明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向和路徑,宣布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舉措,發出了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倡議和主張。
生物多樣性具有典型的資源功能、突出的生態功能和重要的環境功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然而,由于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對生態空間的過度侵占等多種因素,全球物種滅絕速度正在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重大風險。據統計,目前全球有41%的兩棲類、26%的哺乳動物和14%的鳥類處于受威脅的狀態,共計近100萬個物種瀕臨滅絕,約占人類已知物種總量的八分之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足于面臨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生態環境問題和自然資源危機的嚴峻形勢,在科學借鑒西方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生態理念的基礎上,從以人為本的立場、生命共同體的格局、人類文明的高度、地球生態系統的廣度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建設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例如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這是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主旨講話,指明和解釋了處理人與自然、發展和保護、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的原則: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對于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對于國家與國家的關系,指出發展中國家需要發達國家的幫助,世界各國要“加強團結、共克時艱”“讓發展成果、良好生態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構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求是綠色發展,目標是環境良好、資源永續和生態健康。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是空間的均衡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發展的生態化(重點是生產的生態化,如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的資本化(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如發展綠色經濟)、治理的體系化(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和保護的經濟化(低成本、低代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世界各國人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生態文明保護觀的精髓是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對于科學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更為高效地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和諧共處,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主席在主旨講話中還指明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可行措施。講話指出,要“實現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面共贏,增強各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即是秉持以自然為根、以人為本、優先保障民生的基本立場,推進“三生共贏”的高質量發展。講話還指出,“設立新的環境保護目標應該兼顧雄心和務實平衡,使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這即是堅持統籌兼顧、利益平衡和國際環境正義。
生態文明是對傳統文明的生態化修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議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新思想,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打造和諧美麗的世界。我們也要實現從跟隨者、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以生態文明的中國智慧,引領和推進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楊朝霞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