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色综合天天综合网中文,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观视频,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导航

問計于民: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跡的重要密碼

2020年12月16日 15:36   來源:人民論壇網   郝永平 杜 敏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郝永平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導;杜敏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教授

  問計于民是馬克思主義秉持人民立場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的生動彰顯,是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制定重大方針政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時,除了加強頂層設計外,也高度重視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的一個個勝利,進而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梢哉f,問計于民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鑄就輝煌、創造奇跡的重要密碼,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從容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的有力武器。

  問計于民的理論溯源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是問計于民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實踐主體與認識主體的統一。人民群眾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社會變革、推進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起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真正地凝聚起人民最廣泛的智慧與最大的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在任何戰斗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列寧也指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這種以人民為主體的思想打破了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英雄史觀,闡明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確立了人民群眾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強調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毛澤東同志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他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充分相信群眾的力量,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會遇到很多困難,碰到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走群眾路線,才能夠得到解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勝利之本,“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離開了人民,就是“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我們將一事無成。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

  虛心向人民學習。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問計于民的關鍵。黨的正確主張不可能僅來源于某個人或少數人,而是群眾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實踐是最大的課堂,人民是最好的老師。最了解實際情況的,最具有首創精神的,就是人民群眾。要在群眾中放下身段,老老實實做學生,甘拜群眾為師,學習真知識,增強真能力,練就真本領。

  馬克思主義認為,既然認識來源于實踐,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那么認識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從認識到實踐,到再認識再實踐,這是個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通過調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進行加工分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闡明了正確的思想、路線都來自于實踐、來自于人民,因而從實踐出發、向人民學習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并形成了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觀點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是群眾觀點的重要內容。毛澤東同志強調,要看到人民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和豐富的經驗和知識,虛心向群眾學習,“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他一直提倡要重視調查研究,“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在他眼中,“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里的‘諸葛亮’”。而且,“這些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志態度的”。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群眾觀。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向人民學習,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他在多個場合指出,改革開放是人民的意愿,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的,都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例如,“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更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2017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同時,他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的事業,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與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從生動鮮活的基層實踐中汲取智慧。

  注重維護人民利益。注重維護人民利益是問計于民的歸宿。馬克思主義是推動人類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科學理論,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己任。問計于民,歸根結底就是要順應人民愿望、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利益的代表,除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盁o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边@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明確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重大命題。他指出,“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1954年頒布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就意味著,權力來自于人民,又歸之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受制于人民。黨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從人民的意愿出發,努力維護、實現人民利益。

  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應當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中國共產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根本判斷標準,進一步明確了人民群眾利益至上的發展思想。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世界鄭重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他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反復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和國家的決策過程中,時刻考慮人民群眾利益,對重大改革決策,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

  問計于民的歷史考察

  依靠人民的力量,善用眾力、善集眾智,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就像一根紅線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各個歷史時期,是黨始終如一堅持的基本原則,是黨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制勝密碼。

  作出重大決策時問計于民。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和擬定《共同綱領》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虛心聽取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參與起草的九三學社代表許德珩說,綱領的起草“是經過籌備會多次的周詳討論的,在大會開幕以前來到北平的六百多位代表也曾經分組多次的研討,六百多位同仁之中,可以說是很少沒有發言的,也更很少發言不被重視的;凡是在目前緊要的,能夠辦得到的建議,都是被采納”。還有,當時的籌備會收到了全國國旗應征圖案2992幅,最終確定了上海的一個叫曾聯松的年輕人設計的五星紅旗方案,經修改后成為現在的國旗。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決策機制日益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逐步建立起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并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實行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防止決策的隨意性。興建三峽工程的設想始于20世紀初,50年代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也有了建設意圖,由于有不同意見而未實施。從1986年開始,相關部門組織全行業專家412人,多次召開論證工作會議,分14個專題重新進行全面論證。同時,也請一些持有反對意見的專家參與進來,提出否定性的論證意見,這些意見也促進了很多技術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大批外國專家也都參與到了工程的研究和咨詢工作。這期間,全國數千名科技人員也參與到了科技攻關和專題研究中,取得了400多項研究成果。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至此,經過反復論證、咨詢,爭議最大、論證時間最長的三峽工程完成了法定程序。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堅持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不斷提高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本身有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還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始終注重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并將之上升為治國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2013年4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前,中央就向各地方、社會各界、各人民團體發出通知,征求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很快就收到118份意見和建議。隨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文件起草小組組長,小組成員60多人。在文件起草過程中,小組廣泛征求意見,開展專題論證,進行調查研究。9月,文件的征求意見稿出臺并下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起草小組收到總計2564條意見和建議,反饋意見的吸收率超過40%,文件起草組增寫、改寫、文字精簡等修改共539處。在全會召開期間,還根據中央委員們的意見對文件進行了修改。文件的起草過程,充分體現了黨的決策機制民主性、科學性與規范性,是問計于民的成功典范。

  制定中長期規劃時問計于民。用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從1954年憲法到現行憲法,對規劃計劃制度都作出明確的規定。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前五個五年規劃的執行,推動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國防科技戰線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革開放以后,“六五”計劃(1981—1985年)開始實施,五年計劃的制定也日益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充分走群眾路線,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并且,“六五”計劃以后,增加了社會發展的內容,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的名稱也更改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特別強調人民生活的改善、勞動就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目標要求,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關懷。至此,五年規劃作為基石鋪就了中國經濟奇跡般的發展之路。

  “十五”計劃(2001—2005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制定過程中,建立起了專家審議會制度,也第一次采取報紙、互聯網絡等途徑,向全國人民公開征求意見與建議。人民群眾提出的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例如開發海洋資源、發展現代中醫藥、改革戶籍制度等,都在規劃中得到反映。

  “十一五”(2006—2010年)由“計劃”改為“規劃”,也是五年規劃編制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從此,在五年規劃的制定、實施過程中,公眾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并且逐步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2005年10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規劃編制的社會參與和論證制度。為此,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門戶網站開辟建言獻策專欄,公開征集公民意見,并成立了由學術型專家和實務型專家相結合的專家委員會。

  “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編制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規劃起草組組長,并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議獻策,首次將4名企業家納入專家委員會。同時,發改委進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問計求策活動,并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對每一個渠道、每一個平臺、每一個活動都指定專人負責,確保不漏掉任何一個建議。

  2020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征求活動,分別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官網、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開設“十四五”規劃建言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累計共收到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為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

  問計于民的價值分析

  問計于民,問的是“政”,集思廣益,才能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問計于民,聚的是“力”,眾志成城,才能有利于實現黨的奮斗目標;問計于民,求的是“心”,血脈相連,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問計于民是一種智慧,有利于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黨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智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推動黨的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人民群眾的經驗與意見建議是黨作出重大決策的智慧源泉。凡是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尤其是直接涉及群眾利益的民生決策,決策前都要召開必要的專家論證會、民意聽證會、座談會,廣泛調研、摸清情況、廣開言路,才能制定出科學的政策。相反,不堅持問計于民,就會出現決策失誤,造成不良影響或帶來重大損失。

  堅持問計于民,之所以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原因如下:一是誠心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需所憂,從人民意愿、利益需求和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意愿的政策、方針與舉措;二是虛心拜人民為師,從民意中尋求良策,集眾智匯群力,才能找到務實有效、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三是真心請人民群眾當“裁判”,才能從民意中檢驗出政策的績效,檢驗出黨委、政府工作的成敗得失。因此,問計于民應該成為決策的標準配置。只有將頂層設計的戰略方向與問計于民的戰術智慧結合起來,才能推動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問計于民是一種擔當,有利于實現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力量在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問計于民有利于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廣泛共識,凝聚最大力量,推動黨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以后,逐步提出了符合中國實際和中國人民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帶領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發動土地革命,調動起廣大人民的政治熱情和革命積極性,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引領中華民族實現了站起來的歷史飛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推進改革開放,領導人民進行了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徹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引領中華民族實現了富起來的歷史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統攬“四個偉大”,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就是黨的奮斗目標不斷實現的過程,其中每一次實踐上的突破、每一個理論上的創新,無不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無不依賴于人民群眾的支持。

  “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緊緊依靠人民,誠心問計于民,就擁有了干事創業的磅礴偉力,就有了戰勝艱難險阻的堅定信心,就有了實現黨的奮斗目標的厚重底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我們這么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

  問計于民是一種情懷,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黨的血脈在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問計于民,問的是“計”,本質上求的是“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績。第一,要真問,問出民生的痛點、難點和焦點,從而找準制定政策的切入點,找到解決問題的重點;第二,要真聽,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帶著真感情與人民交朋友、拉家常,不走過場、不敷衍,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第三,要真吸納,對人民提出的問題認真分析、全面梳理,透過現象找到問題的本質,將經驗轉化為政策,上升到理論;第四,要真執行,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通過一件件實事的落實、一件件難事的解決,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只有堅持問計于民,注重聽民聲、匯民智、聚民意,在此基礎上制定、調整并實施黨的決策部署,才能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才能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與文化利益,才能統籌兼顧不同階層和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訴求,有效化解人民群眾的利益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的英勇奮斗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政基礎。只要我們永不動搖信仰、永不脫離群眾,我們就能無往而不勝”。當前,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即將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只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走群眾路線,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堅持拜人民為師,堅持向人民求教問策,中國共產黨就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與挑戰,也一定能早日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

(責任編輯:武曉娟)

精彩圖片

問計于民: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跡的重要密碼

2020-12-16 15:36 來源:人民論壇網 郝永平 杜 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