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碗直播帶貨員白瑪曲珍(左)、卓瑪次仁(右)在工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相成/攝
“現在我手上拿的這個木碗,平常外出野餐時,可以一邊盛菜,一邊盛米飯。用過餐以后呢,洗好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扣在一起合上……無論衛生安全性、使用耐久等方面都無可挑剔,男女老少都適宜使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進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米林縣臥龍鎮塘崩巴村“藏地”木碗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播帶貨員卓瑪次仁正對著手機鏡頭向顧客介紹。
卓瑪次仁所在的塘崩巴村地處雅魯藏布江南岸,平均海拔3050米,全村共有43戶167人,勞動力77人。“以前在家都是干一些農活,或者挖蟲草(一年只有3、4個月),收入不是很高。”卓瑪次仁說。為了村里發展,當地也想了不少辦法。臥龍鎮黨委委員王三騰表示,“在推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電商的優勢,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能夠幫助農牧民把手工藝產品推銷出去。我們就不斷跟村民商量,鼓勵大家嘗試做。”
塘崩巴村村委會主任、“藏地”木碗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白瑪多布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相成/攝
2016年,在各方的支持下,塘崩巴村“藏地”木碗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采取“村干部+致富能手+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注冊資金18.7萬元,占地面積240平方米,現有9名工人,2間廠房(噴漆廠房、加工廠房),主要從事藏式木碗、藏式茶具制作及銷售。
“我去其他地方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都在制作木碗。所以,我也決定向他們學習,并把老師請到了村里,教大家制作工藝。”塘崩巴村村委會主任、“藏地”木碗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白瑪多布杰表示,“后來鎮里大力推廣電商,我們也積極利用這個平臺優勢,帶動木碗銷售量提高很多。”經過不懈努力,2019年合作社的收入達到19萬多元。另外,2016年至2019年,合作社共帶動9戶42人建檔立卡戶實現增收1500元/年。
木碗加工師傅平措旦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席田亮/攝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做不了產品展銷,而且來這里的游客也減少了,我們就想著嘗試做直播。當時,我就跟村里的一些人商量,一個人每小時150元來做直播,就把這個事情做了起來。”白瑪多布杰說道。今年3月份開始,卓瑪次仁就在店里做起了直播銷售員。“第一次做直播的時候,我的普通話還不太標準,而且有點緊張,一見到人就馬上關掉了直播。后來慢慢熟悉工作之后,跟顧客溝通順暢了,產品銷售額也提高上來了。”
據白瑪多布杰介紹,今年木碗通過直播帶貨,已經有8萬多元的收入。“我們的木碗有喝茶的(酥油茶、甜茶)用的,也有平時吃飯用的,而比較大一點的木碗適合擺在家里。目前,顧客下單最多的就是這種帶蓋子的木碗。”如今,卓瑪次仁一個月能有20天在店里做直播,收入也比較穩定了,“今后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店里上班,把普通話說得更好,將來自己也能開個店。好好掙錢,養活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倆都健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年巍 席田亮 張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