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持續挑動跟中國的對抗,或許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變化。這種對抗已從最初的經貿和知識產權沖突,演變為覆蓋疫情、香港等更多領域和議題,還進一步摻雜進南海等地緣政治和戰略事務。兩個世界最大國家之間互動頻繁的“兩極格局”正再次浮現,這無疑將給全球體系帶來重大影響。
這一切都源于本屆美國政府上臺后批評和放棄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遏制加接觸”戰略,轉而以阻止中國崛起和強化“美國優先”的戰略取而代之。現在的華盛頓執政當局認為,延續美國過去的對華政策,將會導致中國擊敗美國,而且是以美國慣用的那套模式,在強大軍事力量的支撐下,掌握經濟、金融和科技力量。到2010年代中期的時候,情況似乎就已經明朗化了,如果不予抑制,中國將在一代人的時間內趕超美國,并將美國遠遠甩在身后。這個前景,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根本無法想象。
冷戰結束1/4個多世紀后,大國對抗再次成為美國外交政策議程上的首要事項。這屆美國政府不僅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還在事實上擊碎了“中美國”這個顯而易見的共生互利關系。短短十幾年前,太平洋兩岸還曾有如此多的人癡迷于這種關系。
一個古老的規律再次被證實:如果沒有安全的政治結盟關系,再緊密的經濟聯系也不足以防止地緣政治競爭的發生。現在的一種說法是,美國兩黨已就“對華政策”達成一致。
這對中國人來說構成了沖擊,他們的戰略始終是在一個美國主導的體系中實現國家崛起。中國充分借助這個體系帶來的優勢,并且竭力避免陷入對抗和沖突。為了達成這個國家的長遠戰略目標,北京一直都有著短期內戰術妥協的準備。但現在華盛頓徹底改變了游戲。其結果是,中國的對美政策也不得不進行重新評估,以形成新的戰略應對沖突現實。這對于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它被推動著轉向全球地緣政治參與者的角色,而不再僅僅是地緣經濟參與者。
可能出現的兩極格局不是20世紀美蘇那樣的集團對抗。美國在全球的諸多盟友,尤其歐洲國家,十分重視同中國的經濟聯系,也不想真正在安全上與北京對抗。這些國家依然希望得到美國保護,它們已經習慣或者沉迷于此。但同時,它們又想躲避美國在貿易和科技等議題上強加的限制。即便是與中國關系發展并不特別順利的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希望能在地緣政治領域獨立于華盛頓之外。中國的外交政策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由此得出行之有效的結論。
俄羅斯是中國的緊密伙伴。兩國在諸多國際問題上秉持一致立場。這包括尊重各方利益的整體國際秩序觀,圍繞一系列議題進行積極合作和友好磋商等等。中俄關系建立在既確定又靈活的基礎之上。兩國都可視本國國情和具體情況,自主決定追求本國利益。這已成為兩個大國之間關系的典范。
美國已然無法再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讓中美俄大三角關系向著有利于它自己的方向轉變。從俄羅斯的角度說,莫斯科一直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和自主行事的權力,不愿成為任何人的跟班,也不愿卷入其他人的沖突中去。它自己也需要管理同美國的對抗。對于中美博弈和對抗,莫斯科尋求維系某種平衡。但平衡并不意味著等距。
在可預見的未來,俄中關系將會更加密切,更加富有成效。這不僅僅是基于情感,更是基于現實國家利益考量。(作者DmitriTrenin是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本文由王曉雄翻譯)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