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這個深度連片貧困地區年內將實現8個貧困縣和南山區脫貧摘帽,這一成績的取得,除了各級黨委政府持續加大扶貧攻堅投入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內生動力的變化,貧困人口在思想深處將“要我脫貧”變成了“我要脫貧”。當地一是強化宣教培訓催生內生動力;二是健全保障機制保護內生動力;三是創新幫扶載體激發內生動力,其中的好經驗值得借鑒。
前不久,河北省深度貧困縣最集中的地區、河北省扶貧攻堅主戰場的張家口市傳出消息:經過不懈努力,該市將在年內實現8個貧困縣和南山區脫貧摘帽、747個貧困村出列、9.29萬貧困人口脫貧。從2014年以來,該市已累計減貧83.3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0.56%下降到3.66%。
張家口這個深度連片貧困地區取得的相關脫貧成績,除了各級黨委政府持續加大扶貧攻堅投入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內生動力的變化,貧困人口在思想深處將“要我脫貧”變成了“我要脫貧”。當地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過程著重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強化宣教培訓催生內生動力。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一些區域之所以產生貧困人口,除了自然環境惡劣、相關投入不足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民群眾由于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落后,思想認識和謀生手段嚴重欠缺,缺乏脫貧致富的底氣和能力。要改變這種情況,扶貧攻堅工作就應該立足于全面發力,尤其是不能缺失扶貧扶志、扶貧扶智這兩個關鍵環節。據了解,張家口在抓扶貧攻堅工作中,立足于農民“缺啥補啥”的原則,通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新時代新農民培訓班等多種方式,開設了講理想信念、講政策措施、講科學方法、講致富本領等課程,對農民群眾進行專業教育和技術培訓,讓農民群眾開了眼界,長了本領,多了信心。
二是健全保障機制保護內生動力。要讓農民群眾在脫貧攻堅中保持內力充沛,完善保障農民內力的保護機制至關重要。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地方的脫貧攻堅工作多為直接的物質扶貧和資金扶貧,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懶人氣息,有些人還“我貧窮,我光榮”,進而形成了“等、靠、要”的不良風氣。據悉,張家口健全扶貧攻堅分配機制,主要集中在兩個“最大限度”。一是最大限度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吸納進農業產業化生產進程,讓沒有致富門路、難以與市場對接的貧困戶,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化組織闖市場;二是最大限度將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安排進公益崗位隊伍,讓貧困群眾通過自身勞動改變家庭貧困面貌,同時助力鄉村人居環境改善。通過這兩個“最大限度”的實施,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某些貧困群眾“等、靠、要”的不良風氣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創新幫扶載體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脫貧攻堅載體,用好相關載體,有利于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張家口市各縣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計出不少助力農村扶貧攻堅的載體。比如,評選自主致富標兵,舉辦貧困群眾勞動技能大賽,評選四星級農戶、愛老敬孝家庭、五星級家庭,開辦愛心積分、好人好事積分超市等,為全市扶貧攻堅創造了非常濃厚的環境氛圍。張北縣玉狗梁村是一個極度貧困村。3年前,這個不到200戶的村莊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254人,其中因病致貧占了60%左右。扶貧干部引導村民積極參加健身鍛煉,堅持兩年后,該村村民的身體狀況明顯好轉,全村因病致貧發生率減少了一半多。
張家口把培養內生動力作為提高精準扶貧的總抓手,注意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激發了全市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創業創造的內生動力,其中的好經驗值得借鑒。(作者:宋美倩)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