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吳彧認為,網紅“帶貨”也好,明星“帶貨”也罷,最重要的是貨真價實。對于消費者來說,多留一個心眼兒,才能從茫茫的水軍評論中抽脫出來,理智分辨網紅“帶貨”中“貨”的真實性。
一個人的奮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有這樣一些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直播、短視頻等內容形式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不管是粉絲有多少,都被貼上了相同的標簽——網紅。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網紅的口碑效應,商家的營銷產品,兩者一拍即合,“帶貨”應運而生。
厭倦了強行廣告植入,一些消費者越來越愿意相信這種“身邊人”“實際測評”的真實體驗,更何況這樣的身邊人會為我們熱心比價,體貼實測,甚至還會“真心建議”,得到“真情實感真心推薦”的產品。省下挑選商品的時間,又能“眼見為實”,自然就得“買買買”。數據顯示,2018年某直播平臺“帶貨”就超過千億元,同比增速近400%。
如今,通過網紅代言的方式來促進電商銷售產品增長已是大勢所趨。這種方式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改變了傳統供應鏈的生產方式,改變了電商各個環節的利潤分配及話語權,甚至圍繞著網紅“帶貨”發展起來一個完整的服務產業。與過去相比,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也為很多普通人提供了一個深度參與產業鏈利潤分配的機會。
正如大多數市場一樣,不是每個人的“吃相”都那么好看。有的消費者跟著自己喜愛的網紅下了單,結果買到的東西要么質量低劣,要么以次充好,心里永遠就是那“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天差地別。而諸如平臺直播數據造假、“三無”產品、消費者投訴維權難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不僅違反了法律法規和行業準則,也傷及了行業發展。
網紅“帶貨”歸根到底是一種經濟現象,不可能脫離經濟規律而存在。當數據注水、忽悠欺騙成為網紅“帶貨”的一種潛規則,依法加強監管是整頓亂象、規范市場的必由之路。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負責人表示,將對利用網絡、電商平臺、社交媒體、電視購物欄目等渠道實施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重拳出擊,釋放了從嚴監管網紅“帶貨”的信號。
你可以永遠欺騙一部分人或者暫時欺騙所有人,但你無法永遠欺騙所有人。網紅“帶貨”的套路,正被用戶和監管平臺逐漸摸清;網紅的品牌形象,在經歷流量變現的沖洗后越來越露出真實面目。未來,在要求電商第三方平臺切實履行職責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從法律與制度入手,讓網紅“帶貨”有標準可依,有規范可循,使其走上規范化發展之路。
說一千道一萬,網紅“帶貨”也好,明星“帶貨”也罷,最重要的是貨真價實。對于消費者來說,多留一個心眼兒,才能從茫茫的水軍評論中抽脫出來,理智分辨網紅“帶貨”中“貨”的真實性。搶著當“韭菜”,還是“貨比三家”,自己掂量著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 吳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護航“網紅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網紅帶貨的“坑”需要法律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