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只有多管齊下,擴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信息服務,才能讓車位供需趨衡,降低車位價格。
據公安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5億輛,其中私家車達1.98億輛。全國66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其中29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11個城市超過300萬輛,北京、成都汽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與之相對的,是一些地方停車位不足。隨著私家車數量的迅速增加,一些城市原有的停車配建標準已不能滿足需求,停車設施供不應求。(9月9日《人民日報》)
近年來,隨著居民對汽車需求的迅速增加,作為汽車的配套設施,停車位的需求也急劇增加。然而,一些地方停車位的數量并沒有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增加,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停車難問題。不少人開車出去辦事,到了目的地后找不到停車位,產生“開車10分鐘、停車半小時”的尷尬。有的人會老老實實多開出一段距離,找個車位停下;有的人則會為了自己省事,隨便亂停亂放。盡管有交警“貼條”的風險,但總有圖省事者冒著風險亂停。后者的存在,不僅加劇了停車難,而且引起了由停車難帶來的次生問題,比如,亂停亂放導致交通擁堵、交通事故,等等。
不斷增加的停車需求不僅導致停車難,還進一步抬高了停車費,使得停車難與停車貴相互交織。一線城市的一個停車位已經上百萬,三四線城市的停車位也要十多二十萬,一些發展較快的縣城車位價格也要賣個六七萬。雖然不同層級的城市,車位價格相差懸殊,但是從居民平均消費水平來看,車位價格還是偏高,個別城市甚至嚴重偏高。
停車難的產生,當然有需求因素,但更根本的是供給因素。一是增量供給不足。一些樓盤開發設計之初,就沒有規劃出足夠的停車位,甚至人為制造停車位不足問題,為后期停車位銷售提價“埋伏筆”。二是存量利用不足。一些單位和小區的停車場不對外開放,外面一位難求,里面資源閑置。三是停車信息化不夠。由于缺少社會化的停車信息服務,一邊是空著車位沒人停,另一邊是開著車找不到車位。
總量供給不足、存量利用不夠、供需信息不對稱,成為停車難問題的根本癥結。因此,破解停車位高價困局,就要抓住“供給”這個牛鼻子。住建部門應要求樓盤的停車位設置能夠基本滿足業主需求,不能讓開發商利用“饑餓營銷”的套路來抬高停車位價格。市政部門要做好停車位規劃設計,建好用好公共停車場尤其是立體停車場。地方政府要研究出臺單位和小區停車場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停車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
今年6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曾提出小區配建停車設施的問題。9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擴大使用范圍時,也提到了重點用于鐵路、軌道交通、城市停車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可見,中央政府對于目前的停車難問題是高度重視的。
筆者以為,只有多管齊下,擴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信息服務,才能讓車位供需趨衡,降低車位價格。(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善用大數據盤活城市停車資源
從源頭堵住亂停車現象——日本城市怎樣疏導停車問題
“停車一小時收費300元” 這是哪門子的自主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