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隨著各地高考分數線陸續公布,考生和家長開始奔赴高考后的又一個“戰場”——填報志愿。據《科技日報》報道,不少考生和家長反映,看到不少互聯網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填報高考志愿的廣告,聲稱借此可提高、預測錄取概率,收費標準從數百元到上萬元不等。不免有家長問了:用大數據填報高考志愿,真的靠譜嗎?
大數據精準,才有參考價值
如果是真正的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調用歷屆畢業生的樣本及其填報專業,以及各院校的專業信息、報考要求等數據,再根據一定算法去匹配考生的分數線和志愿,確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高考信息的大數據里,會有一些程序化、規律性的東西,這是大數據的用武之地。而且,隨著樣本量的增加,大數據的精準性也會隨之提高,這樣利用大數據作為報考指南的話,當然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不過,現在市面上很多所謂大數據報考指南,其實并沒有獲取足夠多的樣本量,也缺少完整的院校專業的數據,所以這些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更多只是一個噱頭。建立這種不完善的數據基礎上的分析,很難說有多少精準度,甚至可能出現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情況。更不用說,有些大數據報考指南不過是抓住了考生和家長的心理需求,披著大數據的外衣騙流量、騙人付費。這種APP不僅沒有參考價值,而且是在渾水摸魚,坑蒙消費者。【詳細】
不能全憑機器做主
還要看到一點,大數據是死的,人的需求又是如此復雜。每個考生想填報什么志愿,雖然受到考分的限制,但是也有其千變萬化的方向,考生有考生的想法,家長有家長的建議,院校還有院校的要求。比如,有些限考專業,對考生選考科目是有要求的,考生如果沒有報考相關科目,上大學就會很累。還有的院校專業,可能考試的分數是夠了,但考生自己未必很向往,這樣純粹為了報考而報考,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詳細】
那些所謂的熱門專業,求職的時候也會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冷門專業學生人數少得多,在求職的時候更容易脫穎而出。更何況,“淡化專業、強化通識”在高校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價值認同,不少學校打破了專業壁壘,充分尊重大學生轉換專業的利益訴求。只要學得好,冷門專業同樣可以有前景;熱門專業學得不好,照樣難以過上體面和有尊嚴的生活。【詳細】
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對于大學專業,我們理應有一番更清晰的洞察:沒有不好的專業,只有學不好專業的學生。無論是多冷門的專業,都需要有人研究、專攻。無論哪個領域,高精尖的人才都是稀缺的。所以,只要能讓自己成為細分領域的最尖端人才,就不用怕英雄沒用武之地。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對考生而言,與其花精力去研究哪些專業更易找工作、拿高薪,還不如問問自己的本心,對哪個專業最有興趣和熱情,最容易干一行、愛一行,在這一行做出頭。
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而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每個行業都需要狀元,領軍人才永遠有自己的舞臺。所以,與其精選專業,不如通過刻苦學習,把自己塑造成專業領域的“精品”。【詳細】
微言大義:
@這里是小麥同學: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專業!!!
@錦鯉小哥:當時看重了工作就業,最后發現興趣給你最大的動力。
@那些青春逝去的:如果本科畢業準備考研/出國,那么學校>城市>專業,如果本科畢業準備考銀行/公務員/事業單位,那么專業>學校>城市,如果本科畢業準備從事其他工作,那么城市>學校>專業。
@世紀暴躁女孩:確實,我們學校也是專業前一二才可以轉,學高數學的我好痛苦……轉又轉不走,年年掛年年重修。
@軟_Run:不要聽從任何一個路人的想法,他是他,你是你,你必須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擅長的事情,以后才更可能在喜歡的領域做出貢獻。未來充滿很多不確定性,今天的熱門專業未必三五年后還是熱門,別過于迷信大數據,填報志愿,還是要多問問自己。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