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親媽毆打童模妞妞”的視頻引發了公憤,也揭示出了被人們忽視的童模行業背后的辛酸。在視頻中,一個女子在平面廣告拍攝現場踹了一個年幼的女童模一腳,事件引起網友憤怒,隨后大家挖出了踢踹女童模的女子正是她的母親。童模媽媽道歉后,又被曝出另一段夜里將孩子逼在墻角拿衣架抽打的視頻。
原來,看似光鮮的童模背后滿是淚痕,而且童模行業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很大的市場,有的小朋友一天拍攝收入能達到五位數,這意味著關注兒童模特的權利保護,不是個案性的問題。
原本,讓孩子去適當參加一些廣告的拍攝、走個秀、當一次花童,也算增長了孩子的見識和閱歷、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這可能成為他們一生的精神財富。但是,當童模成為一個職業,成為一個謀生行當之后,就變了味,也讓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變得銅臭味十足。媽媽成了“經紀人”,孩子成了“藝人”,要按照甲方的要求拗造型、擺pose、一顰一笑都被定格在了快門前:孩子淪為了家長的搖錢樹。
其實,模特工作本來就是個“苦差事”,更何況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可能要在冬天的瑟瑟寒風中拍攝清涼的夏裝,可能一個晚上要換幾十套衣服、擺上千個動作,不符合要求就得NG,孩子不開心的時候還得強顏歡笑。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無疑嚴重影響了孩子的休息權、學習和游戲的權利。
哪怕沒有媽媽的暴力毆打,讓孩子早早“踏入圈子”,過早品嘗了人世間冷暖炎涼,過早曝光、被迫表演,也都是違背兒童成長規律的,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8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童工是一條法律紅線,但是像童模屬于短期的勞務合同,法律一般不作禁止性規定。但是,如果真的把孩子當成搖錢樹,逼著孩子把模特當成“工作”,勢必會嚴重損害他們作為未成年人的利益,這個時候法律和職能部門應該出手給行業立規矩。
而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9條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及其監護人或者其他組織和個人有權向有關部門投訴,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保護未成年人是所有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沒有人可以推卸責任。
針對這次“親媽毆打童模”事件,相關職能部門應有所作為。公安機關可以依據《反家庭暴力法》對其母親的家暴行為進行訓誡,問題嚴重的,可以采取進一步法律措施;教育部門、街道、共青團組織可以依法介入調查,查清拍攝活動有沒有妨礙到兒童的正當休息權、受教育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對童模拍攝行業做出必要指導,“敲敲木魚”,宣傳相關法律。此外,已有110家淘寶店聯名呼吁規范童模拍攝行業,推動童模保護,這也是個強調行業自律的好機會,今后有必要推出禁止超時拍攝、深夜拍攝的行業規矩。
目前看來,童裝、玩具等兒童相關行業必然需要童模,一刀切地取締童模不現實,那就必須盡早規范起這個行業,不能讓孩子天真的童年迷失在金錢和名利場。對于那些利欲熏心的父母,法律也要及時敲打一番: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是屬于他們自己的。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