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一段視頻引發了網友的關注。視頻里,有兩個大人在拍攝一個小女孩過程中,小女孩因某些原因被身后的女性狠狠用腳踢了一下,一時沒站穩,向前趔趄了好幾步。視頻引起了諸多網友的一致憤懣,更將關于童模圈的討論瞬間推向輿論高潮。隨后,踢人的女性身份被童模合作商家披露——竟然是小女孩的媽媽。據合作商家表示,“妞妞”模特與多家店鋪合作,接單量大。隨后,和她合作拍攝的商家,表示不再繼續合作。
這一腳踢得網友心疼,也揭開了一個并不為人所熟悉的行業——童模。它給社會的印象是孩子在閃光燈下的精彩紛呈,而背后很多時候卻是折磨和受難;外表看來光鮮靚麗,其中卻充滿了為生計的忙碌和為生存的殘酷。
從最近陸續報道出來的事實看,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行業已經具備了幾個特點:一是規模不小,僅在浙江某個童裝產地,就聚集了數以千計的兒童模特。可想而知全國這么多童裝品牌,網上這么多童裝電商,依附而生的童模產業又該有多大,這已經不是小打小鬧,它存在的亂象自然也具有了社會意義,需要引起重視。二是利益不少,在利益驅使下,有些行為可能變味,有些愿望就可能變質,而孩子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三是職業化特征明顯,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不是兼職、客串的概念,而是在父母的帶領下,正兒八經地當個營生在做,其影響已經走出教育延伸至勞動用工的范疇。
與此相反的是,社會對其的關注度少,相應的規矩、規范也遠遠落后于現狀。電商的興起直接帶動了行業的出現,但對于這個新興行業,該怎么界定,到底算臨時用工還是職業行為,還沒有清晰的標準。
由于是特殊群體,孩子往往不具備完全行為能力,而監護人又是受益人很難客觀地履行監護責任,所以社會的介入就非常必要了,如果觸犯義務教育法,就應該追究家長的責任,如果存在童工的嫌疑,勞動部門就該介入,相關部門有責任給這個行業立立規矩,有必要給家長立立規矩。
其實,只有保證有足夠玩樂的時間、學習的時間,才能保障這個年齡段孩子應有的權利。這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有著巨大的需求,雖然童模的出現有其市場的合理性,可是有些事情一旦過度就會走向反面。這個年齡的孩子無法承擔過重的負荷,不是所有的虐童行為都是以暴力的方式存在的,一天二百多套服裝,從早忙到晚,這種體力與精神上的巨大透支同樣也是虐待。而將孩子當成賺錢的機器,同樣也是虐童。
視頻中孩子的母親在道歉信中稱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可是一個稱職的父母是有辦法分清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快樂又是什么的。當你把這么重的負擔壓給孩子時,你有沒有問過孩子的感受?有時候這種以愛的名義行使傷害的事實,恰恰是最讓人唏噓的。
還得追問那些把家庭重擔壓到孩子身上的人,一個月幾萬一年幾十萬,是孩子太受歡迎,還是父母太貪婪?從早忙到晚,你是看不見孩子疲憊的事實,還是被利益沖昏了頭,假裝看不見?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