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楊飛認為,新時代,要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表達的意愿、創造的經驗、擁有的權利、發揮的作用,不斷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改革開放事業凝聚磅礴力量。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因此,習總書記所說的“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至關重要。改革開放既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民贏得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應。”中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2.8倍……40年來,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持續提高,業余生活逐漸豐富,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教育制度不斷完善,醫療水平穩步提升……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40年改革開放,民眾幸福感已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改革的主力軍。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亮麗成績單已經充分證明: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新時代,要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表達的意愿、創造的經驗、擁有的權利、發揮的作用,不斷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改革開放事業凝聚磅礴力量。
正如習總書記所言,“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我們應當認識到,改革的唯一價值,是為人民而改革。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就是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需要把服務人民、造福人民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百姓最期盼的事項和領域改起,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成果。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既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奮進新時代,共筑民族復興夢想,就必須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改革開放這艘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讓近14億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
改善民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改革開放進入了新征程。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新時代續寫民生改善新篇章,就必須通過創新發展和深化改革挖潛力、增效益、強實力,跑好改革開放“接力賽”,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楊飛)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永葆創新精神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