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引起觀眾熱議。節(jié)目剛播出6天,其官方微博粉絲量就突破13萬,而該節(jié)目的豆瓣評分也已達到9.4分,足見觀眾的喜愛。
此前并不是沒有《國家寶藏》這類文博探索節(jié)目,但是很多節(jié)目都聚焦于文物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文物的文化價值,很難讓人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即便同樣聚焦文化價值的節(jié)目,也似乎以為只要打出“國寶”的旗號就萬事大吉!秶覍毑亍穭t用心講好了國寶背后的故事,重新定義了此類節(jié)目的文化高度。
國寶,以前都陳列在博物館之中,只有簡單的文字或講解員解說。久遠的歷史年代,在國寶和今人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鴻溝。大部分人都很難跨越這道鴻溝,深入理解國寶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但《國家寶藏》則通過歷史劇的方式,帶觀眾“穿越”回去,與制作它的匠人進行對話,從而讓觀眾明白了國寶的珍貴之處,對國寶形成高度的價值認同。比如燒制一尊“瓷母”成功概率只有0.23%,背后的匠人精神,不禁讓人嘆為觀止,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一尊國寶,背后不僅有匠人的故事,還有守護人的故事。國寶每逢亂世,就會丟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寶的命運同文明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守護國寶,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脈。比如,在日軍侵華期間,故宮人花了十六年將國寶南遷,讓上百萬件文物無一丟失,才保住了中華民族的文脈。這些平凡英雄的偉大事跡,對國寶的守護,對文明的接力,無不流露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宏大的國家敘事,作為一個民族的偉大命題,如果不能落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就會變得蒼白無力。歸根到底,文化自信,應該成為人們的生活樣式。只有得到普通人的情感認同、信仰堅守,文化自信才能深入人心,從而轉化成為人們主動傳播文化的自覺行動。
用一個個故事,《國家寶藏》最終指向了一個個人。每一件國寶的前世,都有眾多匠人的故事;每一件國寶的今生,又有許多守護人的故事。無論平凡,還是偉大,他們都是文化自信的默默踐行者,為中華民族書寫生生不息的文明譜系。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