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現階段,我國PPP模式的發展關鍵就是規范,地方政府推出的PPP項目必須名符其實。對利用PPP模式進行變相負債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要嚴肅處理,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這樣才能將PPP模式真正推廣好、發展好。
記者從專家、銀行等渠道了解到,為防范金融風險,PPP政策2017年已經有保有壓,進入從嚴管理、規范發展階段。據分析,未來PPP項目將有更多定向投向,比如涉及供暖、環保等惠民項目,符合國家戰略的“一帶一路”等項目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1月6日《中國證券報》)
PPP的誕生,源于政府對公共項目、公共設施投資能力不足,亦即政府利用特許權、信用等與社會資本合作。一般情況下,有兩種合作方式:一是社會資本按照市場化原則投資、運營和獲取收益回報。此類項目,一般都有固定收益、固定回報;二是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這種方式大多情況下投資回報效率不高,社會資本參與熱情不強,只能通過政府共同參與來激發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且必須讓社會資本看到回報的希望。
我國引入PPP模式的時間較短,但發展進程較快,也推出了不少項目,并且已有成功的合作案例,但是在進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利用PPP變相負債的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是地方政府推出的PPP項目,相當一部分是在變相負債;另一方面,央企、國有企業參與的頻率過高,涉入太深,擠壓了民間資本參與的空間,影響了民間資本的參與熱情。
正因如此,從去年開始,為促進PPP規范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等多個部門先后發文,要求不得限制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規范PPP項目庫管理,糾正PPP泛化濫用現象,堅決遏制隱性債務風險驟增。
但是,習慣于大肆開發建設項目的地方政府,仍然沒有意識到規范PPP的重要性,仍在想方設法地通過PPP開發不應當由政府實施的公共項目,導致負債難以控制。不僅如此,某些地方政府還把與央企、國企合作作為實施PPP的主要載體,使央企參與PPP項目的熱情不減反增。這樣看來,必須通過規范使PPP模式回歸本位。
政策的執行,決不是盲目執行、機械執行,而是靈活、規范地執行。對PPP來說,規范發展無疑是這一模式集聚生命力的關鍵。如果PPP的最終結果,是讓政府變相負債,或是國企全面接管,那就只能叫停。因此,只能通過強制規范的方式,倒逼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規范運行。
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到現在,政府、國企等國有資本的資金沒少投入,項目沒有少做,負債卻還在增加,公共服務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越來越成為各地發展的短板,同時,民間資本觀望的情緒日漸高漲。除了風險之外,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地方政府和國企擠占了太多投資空間,導致民間資本沒法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更重要的,地方政府和國企把重點放到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把的實體經濟留給民間資本,因地價、房價的不斷攀升,讓實體企業的運行成本不斷增加,民間資本從事實體產業的意愿一再降低,資本脫實向虛無法避免。
現階段,我國PPP模式的發展關鍵就是規范,地方政府推出的PPP項目必須名符其實。對利用PPP模式進行變相負債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要嚴肅處理,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這樣才能將PPP模式真正推廣好、發展好。(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譚浩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實現四個轉變 “規范”PPP正當其時
借PPP變相負債,地方政府不能太任性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