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是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風險的科學判斷。維護金融安全,就要吸取國際金融危機和“脫實向虛”的歷史教訓,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強調,必須要做強實體經濟,不能“脫實向虛”。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風險進行透徹分折,作出科學判斷,針對當前推進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維護金融安全,提出六項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維護金融安全指明了方向。不能“脫實向虛”,要居安思危,防金融風險要警鐘長鳴。
從國際上來看,歷史上發生的1929年美國大蕭條、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固然有國際貨幣體系缺陷等諸多原因,但它們都不約而同地充分暴露出了金融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惡果。美國2007年爆發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房地產市場的崩潰。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經濟長期陷入停滯的陰影之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誘因也是受房市泡沫和游資的沖擊。
由此不難看出,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和危害是:一旦金融、房地產這兩大領域泡沫破裂,“脫實向虛”必然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金融虛擬經濟嚴重背離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任憑房市、股市、匯市、債市炒作泛濫,再加之現有國際貨幣體系治理存在霸權和國際游資等劇烈沖擊,爆發金融危機就不可避免,甚至會威脅到國家政權和社會穩定。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世界經濟仍然沒有擺脫“脫實向虛”的困擾。盡管發達國家紛紛采取了量化寬松“強刺激”的貨幣政策,但在促進經濟復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顯,過度的刺激最終只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泡沫和高杠桿。繼美國發生金融海嘯之后,歐洲出現了債務危機,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陷入了經濟衰退之中。
根據以往歷史規律,每次大的經濟危機必然會引發新的科技產業革命,從而引領全球經濟走出復蘇,并進入新一輪強勁增長。當前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究其原因,是在實體經濟尤其制造業中仍然沒有形成有較大帶動作用的新增長點。正如習近平主席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所指出的那樣,“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供的動能面臨消退,新一輪增長動能尚在孕育”。
從國內來看,仍然存在“脫實向虛”的風險苗頭,其中金融和房地產這兩大領域“脫實向虛”的苗頭較為突出。應當說,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總體是良好的,經濟穩中向好,金融風險是可控的。但由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美聯儲加息的力度和節奏將對全球包括我國在內的匯市、股市、債市以及國際資本流向產生重要影響,金融危機外溢性突顯,金融風險易發。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結構面臨三大失衡。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有效需求增長乏力,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低迷,實體企業盈利能力弱,部分地區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不僅加大了金融風險,也加重了實體經濟的融資困難。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引起一、二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由此推高了實體經濟成本。
綜上所述,鑒于金融風險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隱蔽性、傳染性和突發性等特點,因此,無論從國際金融危機產生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原因,還是從國內實體經濟結構面臨失衡的狀況來考慮,都要高度警惕和防止“脫實向虛”風險。“脫實向虛”的原因,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都有,主要原因仍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總之,在結構性問題成為當前主要矛盾、總需求刺激政策的效果邊際遞減的情況下,不能再回到總量寬松、粗放刺激的老路。讓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取得顯著成效,尋求新的突破。
“脫實向虛”不僅是金融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阻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攔路虎”。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金融不僅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的血液。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維護金融安全的六項任務之一,是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課題。讓金融回歸主業和實體,以實為基礎,必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的題中之意。(作者系經濟學家張其佐)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習總書記為何要強調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維護金融安全是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