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2017年,推動中國經濟積極向好的因素將會越來越多。財政政策依然會發揮積極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將進一步深化,供給質量會進一步提高,消費需求總量也會隨之增大。供需將會在更高水平、更大規模上趨向動態平衡,為經濟增長注入更多動力。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2016年多項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2016全年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國家統計局表示,2016年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1月20日中國經濟網)
6.7%這個GDP增速來之不易,但并不意外,基本在市場的預料之中。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速均為6.7%,而10月、11月、12月的各項經濟指標又趨于向好,決定了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速不會低于6.7%。因而,全年經濟增長率大于等于6.7%成為市場的基本判斷。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發布之前,有媒體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估計中國經濟2016年經濟增速為6.7%,高于對印度的估計值6.6%,中國經濟增速重回全球(主要經濟體)第一。
從政策角度看,2016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源于有力度的財政政策和有實效的產業政策。考慮到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性,貨幣政策從2016年第二季度起已經逐步回歸穩健中性。在民間投資增速不理想的背景下,財政政策補足投資短板,積極發力,帶動了經濟增長。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188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4%。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在高新技術產業上表現最為明顯。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5.8%,增速快于全部投資7.7個百分點。
從經濟增長的動力看,消費和投資貢獻最大。盡管出口降幅逐漸收窄,不斷向好,但考慮到進口也在增加,凈出口對經濟的帶動作用要弱于消費和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650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1%。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6%。
全年經濟增速達到6.7%,意味著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穩中向好的態勢已經明確形成。
2017年,推動中國經濟積極向好的因素將會越來越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財政政策依然會發揮積極作用。產業政策聚焦實體經濟,依托創新驅動發展,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會進一步提高。房地產市場的金融屬性將會進一步弱化,擠去資產泡沫,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新的一年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深化,供給質量會進一步提高,消費需求總量也會隨之增大。供需將會在更高水平、更大規模上趨向動態平衡,為經濟增長注入更多動力。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2017年中國經濟依然會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一圖讀懂2016年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