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全球流動性是否出現拐點的討論十分熱烈,認為拐點已現、即將出現,或在較長時間內不會出現的觀點均有之。筆者認為,全球流動性的方向性變化或已悄然開始,未來可能將在較為平穩的狀態下收緊。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流動性規模較2014年縮減2.8萬億美元。從地區看,亞太新興市場縮減1萬億美元,占全球流動性縮減規模的36%。從未償付余額看,美元、歐元和日元流動性均有減少。此外,2015年三季度,非美地區的非銀部門美元計價債務存量和新興市場的非銀部門美元計價債務存量指標均整體持平,這是自2009年來首次停止增長,此后指標一直處于持平狀態。
全球咨詢機構CrossBorder Capital的報告也顯示,去年全球流動性規模為105.7萬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7萬億美元。這些數據出現變化的時間和全球最主要央行美聯儲停止量化寬松、即將開始加息進程的時間點相吻合,也與大部分經濟體經濟增速預期下調、商品價格下行未止、美元略有升值、新興市場貨幣繼續貶值等現象相吻合,這意味著全球流動性拐點或已進入形成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流動性由于美、日、歐相繼實行超級寬松貨幣政策的刺激,一直處于激增的狀態,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也持續擴張并不斷膨脹。根據外媒的統計資料,目前全球前十大央行總計擁有21.4萬億美元資產,而美國一家就占了約五分之一。然而,流動性盛宴終會走向終結。美聯儲去年底開啟貨幣政策正常化形成,不出意外的話,今年會再有一次加息機會。歐洲和日本央行官員雖仍不斷重申未來負利率和量化寬松都還有進一步加碼的空間,然而目前都不愿輕舉妄動。貨幣政策效應日益遞減的討論,或使未來政策組合加大對財政政策的傾斜。全球流動性繼續增加的概率不大,目前流動性的增長停滯或可視為轉折的形成。
不過,未來全球流動性減少的過程將是緩慢、漸變的。就美國而言,由于期待“高壓經濟”的出現,未來美聯儲可能以較慢的節奏實施緊縮。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目前仍不同步,除美聯儲小幅啟動了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外,日、歐央行還在超寬松政策中戀戰,許多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處于寬松中。在一定程度上,各國貨幣政策的不同步平滑了全球流動性的改變,也意味著未來流動性的改變不會是急速、明顯的。中國人民幣于今年10月1日正式納入IMF的SDR籃子,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功能增強,逐步邁向國際化的人民幣還有望為全球補充部分流動性和新的安全資產。因此,從統計數據上看,盡管全球流動性激增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市場人士長期適應的美元流動性泛濫、美元貸款廉價的寬松環境面臨終結,但是市場很難明顯感受得到。
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全球流動性的變化值得關注。新興經濟體一度受益于市場充沛的流動性,而流動性一旦收緊,會擠壓其發展空間。對大多數新興經濟體而言,今年并不是一個平穩的年頭。IMF等國際機構在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也同時被下調。增長放緩、貨幣貶值、市場波動等現象背后隱含著全球流動性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不過,由于全球流動性的減少將是緩慢的,新興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好準備,一旦出現全球流動性危機,可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遭受打擊。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