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2016年3月21日刊發
幾十年來,部分西方媒體總是定期預測稱“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盡管事實顯示,這些預測總是落空,但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NPC)結束后,新一輪的“中國末日論”再一次卷土重來。
彭博(Bloomberg)則是其中的代表。彭博在NPC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后以“分析人士質疑中國的增長目標”作為頭條新聞標題,總結道:“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稱‘中國設定6.5%的年增長目標令人難以置信’,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稱‘中國的可持續增長率遠低于中國官方設定的6.5-7%的目標區間。’”
這樣的分析與西方媒體上定期出現的錯誤預測一脈相承。
年初,鍥而不舍的章加敦再次發表文章,“2016中國經濟會崩潰嗎”?
2002年,美籍華裔作家章家敦(Gordon Chang )在部分西方媒體上推銷其所著的《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時作出結論:“五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還有選擇的機會,但現在沒有了,他們沒有出路了,也沒有時間了。”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仍沒有崩潰。
但諷刺的是,章家敦仍繼續以“中國專家”的身份在彭博電視臺出境。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雜志曾在2002年6月的特別增刊中以《氣息奄奄的中國龍》(A Dragon out of Puff)為題分析稱:“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巨額的政府支出,這導致政府債務快速增長,這是在制造金融危機。因此,未來十年,中國將會變得更不穩定。”
事實是,這十多年來,中國成為人類史上主要國家中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與其列舉這些一脈相承的錯誤預測,不如來詳細的分析這些唱空中國的言論為什么總是失敗。盡管記者培訓教材都會警告稱,用數學公式會令讀者銳減90% 。但如果注意這一道簡單的經濟公式,那么立即可以看出諸如“中國經濟末日論”等這樣的預測必然錯誤。
一旦了解了這個簡單公式,也能夠立即明白部分西方媒體一再重復宣揚“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的真正目的。
經濟增長率嚴格受制于兩個簡單的供給數字。首先是固定投資占經濟比例,其次是投資拉動增長的效率——拉動經濟增長1%所需的投資占GDP比例,即俗知的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
我將用中國數據舉例說明這一點。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國際可比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固定投資占GDP比例為44.3%,增量資本產出率為6.1,GDP增長率為 7.3%。相應的公式如下:
投資占GDP比例(44.3%)/ ICOR (6.1)=經濟增長率(7.3%)
這些數值關系必然具有嚴格的相關性。因此,中國經濟放緩只會在以下兩者之一或者兩種情況出現的情況下發生:
? 或者投資占GDP比例下降;
? 或者投資對增長的拉動效率下降。
如果兩種情況都不發生,那么中國經濟增長率完全不可能下降。
現在回到中國當前的實際經濟趨勢,我手頭尚沒有2015年的國際可比數據,但過程顯而易見。2015年中國固定投資占經濟比例略有下降,約為42-43%,中國經濟增長率亦相應下降至6.9%。
因此,這種下降既不足為奇,也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將硬著陸——這完全契合上述數值關系,這也足以幫助中國保持新五年計劃中至少6.5%的增長底線。
考慮到投資占GDP比例、增量增長產出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相關性,那些聲稱“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的人有必要為其說法作出解釋。
他們不是稱“中國投資占GDP比例將嚴重下降”嗎?——如果真如此,原因何在?他們不是認為中國的投資效率將大幅下滑嗎?——如果真如此,原因又何在?
如果他們不能解釋任一種或者兩種過程將發生的原因,那他們只不過在撒經濟謊言而已——說一些沒有經濟事實根據或者基本經濟關系的空話。
到目前為止,那些引用這些謊言的人沒有作出任何解釋,他們也無法提供任何解釋,原因是,這種說法根本就是錯誤的。而且如果他們無法為其觀點提供證據,那么通過驗證其他論據,就很容易了解其動機所在。
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目標不僅將改變中國國內形勢,而且也將改變國際經濟形勢。中國在國際減貧方面的成就令世界其他地方相形見拙——中國幫助7.28億人脫離世界銀行界定的國際貧困標準,世界其他地方的減貧人數則為1.52億。但如果中國實現新五年增長目標,也將開始改變全球高收入人口態勢。
中國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意味著其可與世界銀行界定的高收入經濟體并駕齊驅。
2016年高收入經濟體的國際標準為人均GDP12736美元(約82459元人民幣)。雖然匯率波動會影響確切的數字,但中國實現新五年增長目標,將會使其邁入或者超過世界銀行界定的門檻,成為高收入經濟體。
世行發布的最數據顯示,高收入經濟體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為19.0%,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則為18.9%——高收入經濟體總人口為13.68億,中國人口則為13.64億。因此,中國躋身高收入經濟體將使世界高收入人口的數量倍增——這將會極大地改變世界秩序。
中國相對美國的地位也將會有所改變。假設美國經濟延續其過去20年的年均增長趨勢,以其去年2.4%的增長率增長,而如果中國實現6.5%的增長目標,那么到2020年中國經濟將會相比2015年增長37%,美國經濟則會增長不到13%。
中國傾向于以當前匯率計算經濟規模——這會增加精準預測的難度。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機構則傾向于以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計算經濟規模。在此基礎上,如果中美各自按上述增長率增長,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約30%。
不管是以中國或者西方所偏愛的方式計算,這種經濟變遷將重創諸如美國新保守派。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在其最近所作的《修正美國對華大戰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s China)研究報告中指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應是美國二十一世紀的首要戰略目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報告還特別呼吁“在亞洲地區簽訂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新貿易協定”。但如果全球了解中美各自的增長率,就會使諸如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等建議失去吸引力。因此,為阻撓人們了解這一事實,就必須宣揚中國無法實現其增長目標。
從基本的經濟關系來看,也容易看清這些勢力是如何試圖促使中國經濟放緩以幫助其競爭對手。例如,步調一致地利用部分國際媒體宣揚“印度而非中國才是新的強勁增長經濟體”。
經濟關系概述顯示,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投資占經濟比例增長,經濟亦會隨之增長,反之經濟增長則會放緩。
比如,《金融時報》近來的評論嚴重警告“印度總投資下降,而投資增加對維持穩定至關重要”。但敦促印度加大基礎設施支出的評論家,則反對中國發改委于1月底批準的總計價值5.3萬億人民幣(約8180億美元)的加大基礎設施支出的措施——這些措施將確保中國實現其增長目標。
總的來說,這樣的評論員的政策主張是,幫助印度經濟增長而促使中國經濟進一步放緩——他們根本不是被動地預測中國經濟放緩,而是有意為之!
了解這一點,公認的新保守派媒體喉舌——彭博,在沒有事實根據的宣揚“中國無法實現其增長目標”的唱空行動中發揮帶頭作用,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通過梳理基本的經濟關系可看清兩件事:
首先,只要中國的投資占GDP比例,或者中國的投資效率不下降,中國經濟就不會硬著陸——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其增長目標;
其次,錯誤地預測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部分國際媒體,通常是懷著不可告人的反華動機,撒經濟謊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