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中職學生有良好的行為規范,最重要的還是要增強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歸宿感。這是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4日發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要求將公約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新學期開學主題教育內容之一。在已有《中小學學生守則》(下文簡稱《守則》)基礎上,再發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下文簡稱《公約》),顯然是希望《公約》更具針對性,而對比《守則》與《公約》,確實有一些專門針對中職學生特點的內容,但總體看來,《公約》和《守則》一樣,還太概念化。而要讓中職學生有良好的行為規范,最重要的還是要增強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歸宿感。這是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必須意識到,雖然我國在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可是,中職教育仍然受到社會上一些人的歧視。對于不少學生和家長來說,上中職,是無法考進普高之后的無奈的選擇,進中職就是很大的“人生挫折”。近年來,隨著適齡生源減少,我國中職規模也有所縮減。根據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656.70萬人,比上年減少98.58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1.0%。而2010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238.50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50.94%;也就是說,五年間,我國中職在校生規模減少了581.8萬。與之對應的是,2015年全國普通高中在校生2374.40萬人,2010全國普通高中在校生2427.34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僅減少52.94萬。因此,在當下,關注中職學生群體,最重要的是,要從制度和社會觀念層面,全面努力消除根深蒂固的歧視。
首先,從國家發展教育戰略看,不僅要在政策文件上重視職業教育,而且要給職業教育平等的辦學、發展空間。
其次,要加大普(普高)職(職高)融合,而不是分離。從國外發展高中教育的經驗看,大多國家以前也是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分流,高中分為學術高中和職業(技能)高中,但“分流”在很多國家演變為“分層”,也不利于培養、發展學生的興趣。因此,后來有很大部分國家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進行融合,在高中學校,既有學術課程,也有技能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習,在大學升學時,再自主選擇是進學術性大學,還是職業學院、社區學院。針對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也有必要考慮走普職融合的道路,這樣原來學術(普通)高中的學生可以在高中選修技能課程,而原來職業高中的學生也可根據興趣選擇學術課程。更重要的是,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
基于此,我認為,對于當前的中職學生,更需要他們有作為“普通”中學生的身份認同,結合中小學生行為《守則》,引導他們聯系實際做出高中學習規劃,更為實在。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