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率先轉向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軌道,經濟企穩向好,新常態特征更為明顯。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上海必須跳出大規模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老路,防止陷入依賴財富和資產驅動的衰敗之路
■中心城市從來不是自封的,要靠在為更廣大區域服務中得到認可。上海的生命力,取決于她服務周邊地區、服務國家難以替代的經濟功能,靠的是具有集聚輻射國內外各種資源、技術、人才、企業的獨特能力。唯有海納百川,融入世界,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上海才會體現特殊的價值
■越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創新,越要加強風險防范。防風險,基礎是要守好底線。堅持以底線硬約束,倒逼增長模式根本轉變。重要的是風險始終可控。堅持預判為先、抓早抓小,全面把握股市、債市、期市、房市變動,深入分析互聯網金融等新金融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堵塞漏洞、解決問題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經濟開放度高,產業集中集聚,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大。認識上海經濟形勢,要深入把握大勢。
基本實現
創新轉型最艱難一躍
新世紀以來,上海邁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時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受國內外經濟環境深度調整、深刻變化的影響,特別是自身發展階段性特征的變化,上海率先轉向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軌道,經濟企穩向好,新常態特征更為明顯。
經濟增長更趨平穩。面對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貿易增長乏力、國際市場動蕩加劇,上海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本市實際,采取穩增長、促內需、轉方式和幫扶企業的各種政策舉措。上海經濟近年來保持與全國經濟同步增長,今年上半年GDP增長6.7%。在上海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跨上10萬元臺階、外部需求疲軟、投資增長低于經濟增長,以及單位GDP能耗下降的條件下,上海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
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后發趕超的超大城市經濟現代化,要有一段時期超高速增長,更要有高水平的持續發展。關鍵要審時度勢,敢抓善抓難得機遇,以變應變,轉變發展思路。上海較早提出不再簡單追求經濟總量與速度,堅決實施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先導向。2000-2008年年均增長12%,2009年后逐漸回落到兩位數以下,近3年年均仍達7.2%。質量效益繼續提升。本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長期高于GDP增幅,2015年達5519.5億元,今年上半年增長30.6%。長期保持比較充分就業(登記失業率4.2%),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兩位數增長,近3年保持8.5%左右,2015年達49867元。去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32平方米,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2.75歲,超過不少高收入發達國家。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持續兩位數增長,2015年達到936.1億元,相當于GDP的比例3.7%。環保投入相當于GDP比例始終保持3%左右,城市生態環境總體不斷改善。
經濟結構繼續升級。為應對超大城市自身經濟發展的諸多約束和挑戰,上海前幾年就下定決心減少經濟增長對重化工業、投資拉動、房地產業和加工型勞動密集產業的依賴,從發展戰略、體制機制、政策舉措等方面多管齊下,調整產業結構,疏解非核心功能,加快轉型升級。2008年以來,每年淘汰近千項落后產能,有序向外轉移重化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促進先進制造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在平穩減速中結構優化。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近年來始終在70%以上。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7.8%,今年上半年升到70.8%,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加大簡政放權,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2015年新增企業25.4萬戶,今年上半年新增14.3萬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奔涌。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加速成長,電子商務交易額連續幾年實現20%以上增長,今年上半年增長17%以上,智能家居、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新興服務業態不斷涌現。
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國家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海堅持把核心功能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把握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功能變化、格局調整的機遇,抓住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兩個重點,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和機構體系,完善航運服務體系和集疏運體系,著力提高配置國內外市場資源的能力,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上海已經形成股票、債券、黃金、金融期貨等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交易總額2014年突破786萬億元,2015年達到1462.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集裝箱吞吐量2014年3528.5萬TEU(國際標準箱單位),2015年3653.7萬TEU,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高端投資意愿不減、勢頭向好。2015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185億美元,累計共有535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12家外商投資性公司和396家外資研發中心落戶上海。今年上半年又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3家、外商投資性公司8家、外資研發中心6家。
深入推進
新常態下改革開放創新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上海要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總要求,本市發展目標任務十分清楚。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在經濟工作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創新發展,更加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把握好發展中三個關系。上海經濟整體水平較高,對宏觀經濟影響也大,改革開放創新向縱深推進,要把握好三個關系:
一是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二是把握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圍繞集聚、籌措、配置各種資源和要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立足鞏固、發展和提升實體經濟能級水平,推動金融結構深化與服務開放創新,防范虛擬經濟自我循環、泡沫化擴張。
三是把握好新動能和新經濟與傳統動能和經濟的關系。以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為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靠結構性改革釋放經濟體系原有的內生動力,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堅定深化改革攻堅。上海到了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的階段。核心是制度創新,全方位深層次挖掘制度性紅利。目的是率先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重點是以開放倒逼改革,堅持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發揮浦東新區與自貿試驗區有機結合的特殊優勢,加強改革措施系統集成,率先推進一級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整體創新,著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和慣例,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投資管理制度,力爭成為全球國際投資管控透明度高、開放度高、市場化程度高的城市。對照國際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健全便捷高效的貿易投資監管體系,努力躋身全球貨物、服務和生產要素進出最便利、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通關效率最高的地區行列。堅持政府行政許可與執法相分離,深入推進分類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加快形成統一規范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努力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放心的市場環境。上海要按照中央精神、立足本市實際,著眼于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抓好“放管服”改革,把企業放得更活,把市場管得更好,把政府服務做得更優。
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當今世界,開放是大勢所趨。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上海要取得更高水平的發展,只有全方位擴大開放。
關鍵是要素市場要擴大開放,有序推進國際化。繼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市場體系的國際化程度和水平。主動對接和聯通全球要素市場,加強和擴大國際戰略合作,吸引境內外企業、機構和投資者運用上海市場配置全球資金、技術和資源。繼續推進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順應經濟全球化,加快完善國際化、市場化的匯率、利率等機制,擴大人民幣跨境業務,提升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能級,增強上海資金、資產、資源價格的世界影響力,使上海成為全球要素價格定價中心之一。繼續創新完善市場規制,按照國家要求,借鑒參考國際規則和標準,建立健全現代市場交易制度和管理規則,在融入國際市場、開展多邊和雙邊經濟合作中,參與規則標準制訂,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投資方面制度性話語權。
核心要強化開放的國際化意識,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中心城市從來不是自封的,要靠在為更廣大區域服務中得到認可。上海的生命力,取決于她服務周邊地區、服務國家難以替代的經濟功能,靠的是具有集聚輻射國內外各種資源、技術、人才、企業的獨特能力。唯有海納百川,融入世界,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上海才會體現特殊的價值。只有建設好聯系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化多功能平臺和開放網絡體系,完善大都市綜合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和長三角區域發展、長江流域發展,上海才能繁榮發展。
持續推動創新發展。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科技、教育、人才集中,產業高度密集,是創新創意集聚地、助力增長的發動機。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上海要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跳出大規模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老路,防止陷入依賴財富和資產驅動的衰敗之路。上海就是要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創新發展之路。
鞏固科技教育實力,構筑源頭創新高地。面向世界,以更寬廣的眼光、更開放的胸懷,用好國內外科技資源,舉全市之力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集聚和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科學工程、重點國家實驗室、重要科研創新平臺和研究性大學,加快建設張江現代科學城。
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加快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上海科研院所多,科研水平不低,科研論文、研究成果不少,但科技成果應用和轉化是短板,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堅決改革科技與經濟發展脫節的科研管理體制,改變重論文、重評獎而輕應用、輕成果轉化的科研投入與激勵機制,強化對科技創新人才和企業家的有效激勵,加大對科技成果應用與產業化的扶持,推動企業以科技創新引領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提高發展硬實力,提升環境軟實力。核心技術買不來,不自主創新就沒有核心競爭力。立足上海科技優勢和產業基礎,瞄準世界先進、國內領先水平,集中力量,統籌協調,抓好一批核心技術與自主創新項目攻關,搶占重大產業技術的制高點。集聚和用好人才,完善鼓勵創新、尊重人才、崇尚創造、保護產權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大力發展多樣化優質教育、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文化體系,營造綠色、安全、便捷的宜居環境。促進創新創業,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科研、教育、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重要承載區,加快改造和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集聚培育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科技中介服務和專業服務機構發展,讓各類創新項目和初創企業更易獲得風投和創業機構的支持。
有效防范各種風險。上海人口、產業、基礎設施高度集聚,開放度高,環境承載壓力大,風險容易積累、集聚和放大。越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創新,越要加強風險防范。
防風險,基礎是要守好底線。要始終堅守“四條底線”,守住常住人口規模底線、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底線、城市生產安全與運行安全底線、生態環境底線。堅持以底線硬約束,倒逼長期形成的大規模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的增長模式根本轉變。有效控制常住人口規模過快增長,減輕城市資源環境過度負載的壓力,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勞動力質量和人力資本水平,促進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都市經濟發展。嚴控建設用地增長,提高環保標準和生態建設水平,引逼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轉型升級。堅持最嚴的安全要求,強化精細化科學化安全監管,消除城市安全隱患,整治危險場所和區域,淘汰落后產能,抑制劣勢產業,培育安全、綠色、高增值產業。
防風險,重要的是風險始終可控。堅持預判為先、抓早抓小,全面把握股市、債市、期市、房市變動,深入分析互聯網金融等新金融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堵塞漏洞、解決問題。按照國家監管部門要求部署,加強統籌協調、信息共享、監管聯動,強化對跨境、跨市場資金集中統一、常態長效監管,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努力為改革開放創新營造穩定預期和安全環境。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