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記者梳理發現,除北京外,諸如河北、浙江、吉林、安徽等地,都出臺了加強“平時考核”的相關規范性文件,有地方提出平時考核結果將占年度考核成績的50%以上,有地方則將公務員的社交生活、“八小時以外”也納入考核。(7月13日中國青年網)
近日,北京出臺《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雖然各地早有類似的規定頒布,強化公務員平時考試已經算不上什么新鮮事兒了,但是北京的這份文件,還是引起了人們關于公務員“平時考核”的熱議。
從輿論反應來看,對這一規定點贊者居多。支持者們認為,加強公務員平時考核能夠打破公務員“一年一考”的年終考核模式,讓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孬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成為歷史,使得那些真正干事的老實人不吃虧,從而激發公務員干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如果公務員的平時考核真能落地,配套的考評機制健全完善,筆者也愿意對公務員平時考核的規定抱著樂觀的態度,但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恐怕只會落得個“叫好不叫座”的結局。換言之,各地頒布的公務員平時考核規定只是看上去很美,落實起來還很難。
首先,文件沒有出臺具體的考核辦法,而只是提出了一個空泛的原則。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知易行難,具體如何操作,則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一旦規定缺乏可操作性,那么在貫徹落實的時候,自然會變形走樣,甚至走到公務員考核改革的反面。另外,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這樣的表述是抽象的。何謂“強化”,達到什么程度才能稱之為“強化”,這是見仁見智的,完全沒有一個標準可言。事情都還沒有理清楚,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更像是一句空話,或者說正確的廢話。
其次,公務員平時考核缺乏第三方平臺,公信力無從談起。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到底由誰來考核呢?如果是公務員自己寫“工作日志”,那么難免會淪為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如果是以領導考核為準,則一方面領導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現領導考核扮演“老好人”的情況。可見,公務員的平時考核只有交給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才能保證公平、公開、公正。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一個第三方平臺到底該如何組成,還是一個問題。是將公務員的平時考核外包給企業,還是自己單位組建一個第三方平臺呢?
簡而言之,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必須先理清楚兩個問題,一是怎么考核?也就是具體的考核操作辦法。二是誰來考核?也就是具體考評鑒定誰來實施。就目前各地的公務員平時考試的規定來看,這兩者并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也就難怪公務員平時考核呼吁了那么多年,還是仍然沒有太多進展。假如,各地在制定公務員平時考核規定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有考慮到怎么考核和誰來考核的問題,那么平時考核規定,則只會是看上去很美麗。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