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盒、農藥瓶、醫療輸液器……堆積成山的生活和醫療垃圾,數年間源源不斷地傾倒在廣東化州市橫江水庫旁邊。而位于水庫所在地的良光鎮政府,正是垃圾的主要傾倒者。水庫附近村民為勸阻外來垃圾運進,在入口處豎起一個個告示牌,警示勿往此處傾倒垃圾。良光鎮鎮政府表示,目前正積極制定整改措施,準備把垃圾全部運往茂名垃圾焚燒廠處理。(7月10日東方網)
始建于1958年的橫江水庫,是當地農田灌溉及生活飲用的主要水源地。然而,近7年來,這座歷來水清景美的水庫,卻遭遇垃圾“圍城”,并形成了足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垃圾山”,以至于污水常流、蚊蠅亂飛、臭味撲鼻。值得慶幸的是,盡管目前“垃圾山”僅距水源10余米,但從新豎起的一個個警示牌、以及為阻止垃圾車進入被迫挖斷的路面來看,當地已開始斷然向任意傾倒垃圾行為說不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處垃圾的主要傾倒者,竟然是當地的鎮政府,而向他們亮出“環保紅牌”的,卻是當地村民。可以說,這是一起尷尬的“角色互換”:當地鎮政府僅為一己方便,即把自身置于一個“偷倒垃圾者”的地步;而附近村民則為了保一方水土,進而代行起“監管者”的職責。雖說是有些不倫不類,但也是不得不為。只是不知這樣的場景,會讓誰臉紅?
而村民們之所以如此“代行職權”,顯是迫于無奈。“垃圾山”圍困下的村莊,不只群蠅亂舞,空氣難聞,就連井水的味道也是怪怪的。這樣的日子,任誰也不想過。他們也曾逐級反映,甚至向相關部門舉報,但似乎因對方為鎮政府的原因,故收效不大。于是,他們選擇了奮起抗爭,先是雇挖掘機挖斷進入“垃圾山”的唯一通道,又湊錢豎起一個個告示牌,意在警示當地鎮政府,不要帶頭做危害水資源環境的傻事。
然而,上述努力似乎都于事無補,挖斷的路面隨即被填上,再挖斷,再填上。說實話,倒垃圾的除了鎮政府,其余也都是財大氣粗的“主”,村民又豈是對手?至于立牌警示,就更是“聾子的耳朵”。好在這事驚動了媒體,媒體一曝光,局面迅即改觀:“垃圾山”終于不再“長大”,且鎮政府表示,“正積極制定整改措施,準備把垃圾全部運往茂名垃圾焚燒廠處理。”
應該說,當地鎮政府在這件事上確實有失顏面:不僅未擔起守衛青山綠水之責,反而躋身于“破壞者”行列,既有失擔當,又知法犯法;對村民多年投訴不僅置之不理,反而我行我素,足見其民生及環保意識皆談不上“及格”;即便在媒體曝光后,仍辯解此為“垃圾填埋場”。然而,有在水源地選址建造“垃圾填埋場”的么?何況,垃圾的運輸、處理、填埋有很專業的操作規范,誰又見過這般無任何防滲漏措施的“垃圾填埋場”?拿老百姓的話說,你唬誰呢?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面對記者的質詢,有鎮干部不僅面無愧色,反倒與村民較勁,說什么“他們村委會過年的時候都拉了三十多車在那里”。事實如何,暫且不論,就一級政府來說,以“村民也倒了垃圾”來試圖減輕自身的責任,是否太過“小兒科”?或者說,他們并未真心認錯,而眼下的“整改”之舉,只是礙于輿論壓力罷了。
因而,當地鎮政府的整改,不僅需要搬掉這座“垃圾山”,還要重塑環保意識、民生意識,進而找回自身的“角色”以及擔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山常青、水常綠。不然,即便搬掉了眼前這座“垃圾山”,一旦時過境遷,說不定還會冒出新的“垃圾山”,從而讓村民“監管”鎮政府這般讓人臉紅的一幕再次重演。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