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怎樣是好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對好干部的標準作出了這樣的概括: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而習近平以自己的親身行動為干部們做出了表率。他的“家國情懷”尤其可作為干部的榜樣。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
“家國情懷”最直觀的表現是強烈的群眾情結。習近平在河北調研時專門講到群眾感情:感情是一個非常本質的東西,不帶著感情去做接地氣的動作,就是作秀。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層做工作,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那是一種溫度。實際上,干部是不是在“作秀”,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來。目前一些干部專注于盤算自己的“小九九”,缺少一種“家國情懷”,缺少優秀干部必須具備的“大格局”,個別干部甚至把“干部”這一身份單純作為謀生的職業,干完算完、完成任務。真正的精英一定是有家國情懷、一定是有強烈的群眾情結的人,共產黨的干部和西方技術官僚的行為方式的區別就在于我們是講群眾感情的。作為黨的干部,上對國家,下對百姓,工作干得不好,愧對百姓。
有“家國情懷”的干部一定是懂“大道理”的干部。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成為好干部,就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曾要求:領導干部“少一點應酬,多用一些時間靜心讀書、靜心思考”。他也多次要求黨員領導干部重溫黨內經典文獻,而這些黨內的經典文獻和歷史典籍中,蘊涵著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大道理”。
這個“大道理”,就是遵照黨章這一黨的“原教旨”,為共產主義事業不懈奮斗,干部是姓“共”的,是要講“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的。否則,“官場”就是“生意場”,就是“做生意”了。去年上海市委專門開展了一次干部思想狀況調查,很多干部普遍關注個人利益。認為“‘八項規定’卡得那么死,福利少了,隱性收入沒了,回報不成比例”。我們看到,干部也會面臨各種“利益”問題的困擾,如何怎么看待個人利益?劉少奇說得好:“個人利益、暫時利益是要照顧的,但在同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有矛盾時,就要把暫時的、個人的利益犧牲一些,有時就要吃些虧,這就叫有遠見,有理想。在某種時候,個人要吃點虧。辦大家的事情,是占人點便宜好,還是吃點虧好?我看寧愿吃點虧。人家不干的,你干,這不是吃了虧了嗎?要寧愿吃這個虧,這叫吃小虧,占大便宜。”當前,我們面臨一個“重建干部的自我認同”的問題,需要反思性地構建新的自我認同,重新確立基本價值認同、人生信念、理想,重新建立自己的精神支點。作為黨的干部,一定要遵循中國共產黨基本的政治倫理。延伸到黨內,干部就要承擔更多的犧牲奉獻。
有“家國情懷”,干部才會有強烈的“責任擔當”。“敢于擔當”是十八大后習近平同志特別突出強調的一條對干部的要求。習近平:“看一個領導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所謂“擔當”,往大了說,就是一種責任感、一種使命意識;往小了說,就是不怕困難、敢擔事。不敢擔當是現在干部的“軟肋”。我們黨內不缺有能力的干部,我們缺的是既有能力又有責任心的干部。干部之間的水平和能力,差異不是太大。要說有差距,主要“差”在是否用心。基層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工作中存在的各種短板,干部實際上大多數是知道的,但往往沒有人主動去面對和正視,因為承認這個問題就必須有人去解決,必須有人承擔責任,所以經常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不出事”為原則,得過且過,“應付”了事,能壓就壓、能躲就躲,能拖就拖,最好能拖到任期屆滿、拍屁股走人。干部的價值和作用,主要體現在解決和處理矛盾中。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干部要義無反顧、敢于決斷、敢于負責。有責任心、有使命感,才會有工作激情。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什么重視干部精神狀態?第一,精神是追求。人有了精神,就有了追求;沒有精神就沒有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精神就是理想。第二,精神是動力。人有了精神,就有了動力;沒有精神就沒有動力。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