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實施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實行2.5天休假。至此,全國至少已有11個省份出臺了鼓勵2.5天休假的意見。但是,在這些省份中,目前僅有5個城市出臺了實施細則“嘗鮮”2.5天休假,絕大多數地區尚未落地。(《中國新聞網》6月21日)
從全國性的鼓勵式提議方案出臺,再到11省的政策性支持,再到僅5個城市出臺具體細則給予明確,2.5天休假新政的落實到位,似乎經歷著慢如蝸牛般的漸進過程。作為配套國民休閑和旅游經濟的配套措施,2.5天休假制度的出臺,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價值。不過,鼓勵是一回事,能否落實是另一回事。即便是已“嘗鮮”的地方,也需要且行且試的不斷進行機制的培植,才能在總結中不斷提高。
2.5天休假新政,甫一開始就面臨著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以公務員為代表的特殊群體,由于其權利保障相對到位,帶薪休假等到法定權利能得到確保,對2.5天休假制度非常期待和贊同,也是保障此項制度得到落實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以企業員工為代表的其他群體,在帶薪休假等法定權益難以到位的情況下,盡管有強烈的渴望,然而卻很難得到落實。在這種情況下,以法定權利為基準,比如每周不超過40小時的工作時間,就應得到無條件的保障。
從技術層面講,2.5天休假不是賦予了勞動者每周半天的休假時間,而是在40工作時間的總時間內,通過結構性調劑,“騰出了半天”時間后的空余。不過,地方之間、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和單位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有的執行和落實相對容易一些,比如工作量不大,只是承擔公共服務的機構,若是能合理分配內部人員的使用結構,就能很好的解決問題。不過對于經濟類單位,比如生產任務繁重的各類企業,就無法在既有力量配備下,采取諸如AB崗之類的做法,進行內部的調劑。因而,始終堅持鼓勵的原則,讓各地和各個部門根據自身情況去落實,不失為政策彈性化的體現。
政府公共決策,除了剛性化保障之外,還有更靈活的彈性化執行。不進行一刀切的執行,才能讓各公共服務對象,有更為自主的選擇與操作空間。帶薪休假如此,2.5天休假的同樣如此。公共管理部門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剛性的措施,確保法定的權利得到保障,比如每周的法定工作時間,最低薪酬能得到執行,工資不會被拖欠等。至于用人單位是否采用2.5天休假方式,則由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決定。
除此之外,公眾、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于2.5天休假新政也就有客觀的認識,對是否落實應作出客觀性評價,而不宜作過多的聯想與擴展,從而超越制度善意而導致情緒發泄。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公共政策越具有彈性,給予每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空間越大,那么其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并最終達成社會性共識。2.5天休假制度本是倡導性和鼓勵性的實現,不強求統一性和硬性執行,才能構成多元化的兌現格局,讓其既符合權利需求的趨勢,又符合市場自身的實際。
認識到了客觀的規律與現實的復雜,才不會對2.5天休假落實度不深而耿耿于懷,并對公共政策執行所面對的復雜形勢,有著更為清楚的判斷。有了基于現實認同的共識,公共政策的落實才更有基礎。(堂吉偉德)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