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馬拉松賽事的增長速度顯然比長跑愛好者的增長速度要快。兩者的不匹配,催生的可能就是“多余賽事”
從冷僻的專業詞匯到現實生活中的熱門運動,國內的馬拉松運動只用短短幾年時間便完成了這樣的轉變。
數據顯示,2010年在中國田徑協會備案的馬拉松賽事是13場,2015年則達到134場,5年間增長了近10倍。今年上半年尚未到盤點之時,在中國田徑協會報備的馬拉松賽事已近200場,業內人士預估全年將達到400場左右。
國內馬拉松賽事的井噴式增長,既讓人感到興奮,也讓人有些看不懂。事實上,有關馬拉松賽事是不是太多了的議論,自國內馬拉松運動踏入快車道那一刻起便沒有停止過。那么,當下的國內馬拉松賽事到底是不是太多了?又該如何看待國內馬拉松運動的迅猛發展?回答好這些問題,對引領國內馬拉松健康發展不無裨益。
說到國內的馬拉松賽事過多,總會有人拿出美、日等發達國家每年馬拉松賽事穩定在1000場左右予以反駁。的確,參照我國的人口基數,參照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馬拉松賽事數量,當前我國半年舉辦200場左右馬拉松非但不算多,而且還預示著較大的發展空間。但美、日等發達國家民眾的健身習慣早已養成,盡管我國的健身人口也在穩步增長,但二者仍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舉辦馬拉松賽事是一項需要動用諸多社會資源的系統工程,成熟的運營體系、成熟的社會管理都是加分項目。在這些方面,我國舉辦馬拉松賽能夠借力的資源還相對有限。
其實,衡量國內馬拉松賽事到底多了還是少了,簡單比照我國和發達國家的馬拉松賽事數量還遠遠不夠,民眾健身意愿增長與賽事增長的匹配程度則最能說明問題。當前,國內馬拉松發展態勢看起來欣欣向榮,但能夠做到參賽名額“一票難求”的賽事畢竟有限,很多賽事則要通過組織、動員跑友參賽才能勉強運轉。由此觀察,當前國內馬拉松賽事的增長速度顯然比長跑愛好者的增長速度要快。兩者的不匹配,催生的可能就是“多余賽事”。
籌辦馬拉松賽事,需要成熟的運營團隊、成熟的跑者、成熟的社會管理共同支撐。不論馬拉松運動的發展勢頭有多火,籌辦馬拉松賽事的“高門檻”不該被人為忽略。如果忽略應有的標準盲目上馬賽事,不但對跑者無益、對城市無益,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賽事運轉的隱患。尤其是在賽事審批放開的大背景下,找準定位推出特色馬拉松賽事,以便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已成為所有辦賽者的必修課。
從賽事越多越好的簡單思維中擺脫出來,引領國內馬拉松走上規范發展之路,是形勢發展使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