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國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現行統一高考招生錄取的一種補充。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可以說,國務院文件對自主招生改革的大方針是非常明確的,但如果在具體操作上發生了偏差,改革的初衷就會無法實現。無論是思路不清膽子大,還是方向不明點子多,都很危險,所以自主招生中的認識誤區亟待厘清。
其一,要走出“分數崇拜”的認識誤區,自主招生不是為了掐尖。曾幾何時,自主招生的大戲春節過后就開始上演,一度演化為“小高考”,成為了一些高校網羅高分考生的絕招利器。為了體現“水平”,自主招生的考試還要弄得跟高考不一樣些,于是一些專門針對自主招生的培訓班也應運而生。考生們既要復習高考,又要應對自主招生,兩線作戰,疲于奔命,對中學教學也形成一種干擾。等到自主招生結果出來,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憂,沒有加上分的,平添壓力;加上分的,還不知道高考后這些分用不用得上。實際上,不乏這樣的考生,在自主招生中用力過猛,投入精力較多,導致高考失分,自主招生加上的分,還不夠用來彌補高考分數。對于高校來說,想通了,高分考生,其實你掐與不掐,他都在那里,不多不少。掐尖現象,說穿了就是招生工作中的“分數崇拜”,背后的原因是虛榮心作怪。更何況,高分未必人人高能,狀元未必個個棟梁。自主招生不應是掐尖,是為探索多樣化的科學選材舉措而進行的有益嘗試。
其二,要走出“全能崇拜”的認識誤區,自主招生的目標人群不必非要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我們的育人目標。發掘全面發展的人才,要靠綜合評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學要在開展全面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建立起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高校的育人工作要實現向基礎教育的延伸。目前在中學加強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高等學校在高考中通過平行志愿實行按分錄取,既體現了學生要以學為主的基本要求,也在客觀上維護了教育的公平。而自主招生,是給那些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突出的,在學科競賽中叱咤風云、碩果累累,在科研創新中新鶯初啼、嶄露頭角,但卻沒有在每一門課程的學習中做到面面俱佳的千里馬們,開辟了一條通往未來之路。自主招生中的“全能崇拜”認識誤區,究其根本,是對自主招生的定位不準確,理解不透徹。說到底,自主招生就是要為偏才怪才留出一個上升的通道,自主招生中應該有一種寬容的精神,不苛責,不求全,唯求今時“小荷才露尖尖角”,他日“接天蓮葉無窮碧”。
其三,要走出“熱門崇拜”的認識誤區,自主招生的學生不必都進所謂的熱門專業。表面上看,前兩個認識誤區更多地存在于高校管理者中,第三個認識誤區往往為眾多考生和家長所特有。但實際上,把趨向于熱門專業的板子全部打在考生和家長身上多少是有些冤枉的。不排除受不成熟社會輿論的裹挾,考生中出現了對專業盲目的“熱門崇拜”,表現形式是從眾——人云亦云,趨時——追趕時髦。甚至不少考生對專業學科本身,并沒有太多的了解,報考計算機的不是因為喜歡編程,而是因為喜歡電子游戲;報考金融學的不是因為喜歡經濟理論,而是因為喜歡鈔票。但深挖熱門專業崇拜的根子,高校難辭其咎。為了掐尖,對自招考生盡量承諾熱門專業,忽視了對偏才怪才的發掘,也沒有認認真真地針對偏才們的特殊潛質有目的地搞專業匹配。所以自主招生錄取中的專業范圍設置,高校不應是一個被動的旁觀者,而應是一個主動的設計者。要針對考生的學科潛能,設定其相對應的接收專業,度身打造,私人定制,實現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無縫對接。
“不畏浮云遮望眼”,認識誤區厘清了,對自主招生中的具體政策,理解起來才能心明,貫徹起來才能氣順。其實自主招生不必想著搶狀元,搶來搶去此消彼長,總量平衡;也不必算計擴規模,名額差不多就夠,畢竟偏才怪才是少數。設定自主招生的專業限制,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引導,看起來可選的專業范圍窄了,但就在變窄的過程中,荒野終于成為了個性學生成長成才的通衢之路。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