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發布2016年免試招收香港學生高校名單,參與免試收生計劃的內地高等院校增加至84所。包括清華、北大、人大、復旦等諸多名校。(10月25日《廣州日報》)
這則新聞本是教育部對港的一項招生計劃,卻引來輿論諸多的不滿和猜疑。尤其是很多人對免試招生的概念并不清楚,認為免試就是沒有限制和門檻,就是“特權”。而港招生免試入學,就如同扎在公眾心里的一根刺,認為如此舉措,必然擠占了內地學子,尤其是寒門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但若仔細翻看中新社的相關報道便可知,港招生計劃里包括了中學文憑應屆考試達到要求,綜合素質過關等最低錄取要求?梢娂词故莾鹊氐膶W校擴招,也必是遵循擇優錄取的原則。況且此次招生,只是從國內眾多的院校當中,選擇了一小部分,而每所高校所招生的人數也不多,并不存在擠占內地考生名額的實際情況。
而教育部門擴招計劃的目的是明確的:使想去內地求學的香港考生,不必額外應考內地聯招考試,減輕香港同學的壓力。這可以說既是一種誠意,也是一種互動。比如就在今年五月,香港大學特向內地擴大了招生規模,而早在幾年前香港理工大學等院校,也逐步對內地學生放開了獎學金和全獎名額等等。這都和雙方在教育領域的交流和互通是分不開的。
或許有人認為,香港學生若參加內地的考試,是競爭不過本地考生的,所以這些學生免試就像是走了“后門”。但就拿近幾年內地的學子去香港參加中學文憑考試屢遭敗績一樣。內地與香港在教育模式和理念上的差異是確實存在的。而在這種情況下,拋開教育偏見,使雙方學子能夠互享教育理念和資源,才是最重要的。就此而言,免試招生也未必不是良策。
揆諸現實,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確實存在,但若強行加在對港招生免試上,也無非是一種目光短淺的教育狹隘主義,需要更新觀念。比如國外許多名校都會采取免試入學,允許滿足入學條件的學生申請,如莫斯科航空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就這一點而言,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教育領域更應該首先開放。不止是香港,對國外的學子也一樣。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