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關于樓市的新聞頻出不窮。5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4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中,環比價格上漲65個(前值62個),下跌5個(前值8個);同比價格上漲46個(前值40個),下跌23個(前值29個),持平1個(前值1個)。北上廣深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漲幅有所收窄。
統計局對此解讀稱,環比上漲城市個數繼續增加,城市間漲勢出現新變化,一線城市漲幅放緩,二、三線城市漲幅擴大。而同比一、二線城市漲幅繼續擴大,三線城市由降轉升。
從數據看到的一線城市漲幅放緩,并沒有在實際市場運作中體現出來。幾乎和統計局公布數據同步,在18日上午剛剛結束的拍賣中,上海周浦純住宅地塊由保利以54.5億元殺出重圍奪得,可售住宅樓板價5.45萬元/平方米,這意味著保本售價將高達7.9萬元/平方米,再度刷新了上周泗涇6萬元/平方米的保本價地王。
二線城市的樓面地價也出現了上漲。有機構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二線城市土地出讓金突破1100億元,占全國土地總成交額的七成,同比上升280%;二線城市的成交樓面均價同比暴漲180%。一向低調的合肥房管局也開始很直白地發聲了:“政府在必要的時候,會進一步出臺更為嚴格的政策,不排除限購限貸的政策重新回歸。開發商要加快推盤速度,如果價格一直控制不下來,會加大政策力度進行調控。”
而經歷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國家房地產政策調整之后,房地產去庫存與一、二線城市樓價上漲幾乎同時存在。一方面是三、四線城市去庫存艱難,另一方面是房地產政策的利好促使一、二線城市樓價回暖甚至升溫,因此也不斷有人問,當下到底是買房還是賣房合適。
客觀地說,在一個政策之手尚未退出的市場上,進行市場操作判斷是一件風險非常大的事情,因為成交的價格和成交率完全取決于政策的出臺時機。本月也出現了北京海淀區一業主坐地起價80萬元才愿意過戶房產的新聞,為避稅假離婚后真離婚的事件也層出不窮。當政策不夠穩定的時候,市民為了算計他們此生可能最大的投資所用的聰明才智是前所未有的。這并不能用契約精神來譴責他們,應該看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對政策的過度解讀,以及民眾在政策和市場變化面前的無所適從。
經濟尚在合理區間運行,地方政府尚不應該以短期幾個月的價格作為政策調整風向,在理解和執行國家政策的同時,也要客觀看待價格上下浮動的情況。很多政策未必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長遠看,結構調整中的陣痛在房地產業也會有所體現,地方政府不能比民眾更慌亂。
對于自住的買房人而言,任何時候買都是合適的,畢竟銀行存款的漲幅還不如樓市漲幅,買套房能住又能獲得賬面上的升值,何樂而不為。但對于投資性質的買房人而言,現階段買商品房恐怕并非明智選擇,但隨著商業地產的開發推進,或許會出現其他的投資渠道。
而賣房,跟賣股票一樣,高點永遠出現在成交后,因此也不必苦惱彷徨,畢竟獲利套現本身就是落袋為安才好。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