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級繁華的北京,竟然有人節儉成性,每月僅靠幾百元就能生活,更牛的是竟然還利用節約積攢的錢在最近成功買了房。不少網友看到這樣的“神人”紛紛表示震驚以及佩服。這位牛人就是現年30多歲的周女士,她的事跡早已在朋友和同事圈中廣為流傳。據了解,周女士是一位會計師,收入并不低,但精打細算已經成為本能,近幾年月均生活費都不到幾百元。周女士不僅五年未曾逛街購物,從來不搭乘交通工具也不買衣服飾品等。(4月28日《北京晨報》)
她的故事一經媒體報道,就成了眾人圍觀的熱點,唏噓者有之,感慨者有之,嘲諷者也有之。
這個故事顯然一點都不勵志,原因就在于周女士是用違背常人生活方式的極度“摳門“,將正常的消費開支壓縮到難以想象之低的程度,才換來了一套房子。可以想象的是,即使如愿住進了屬于自己的房子,但周女士恐怕還要為高昂的房貸而繼續過著同樣苦悶的日子,用不購物不吃肉的折磨身心,來換取如今的棲居一隅。
周女士為此辯解說,“省錢是我的習慣了。”當巨大的房貸壓力如影相隨,成為內心無法逾越的一道坎時,采取各種方法來節約每一分錢,就必然會成為本能選擇。人們從周女士的故事中很難看到幸福二字,而是徹底的房奴化悲情。
周女士看似成為北漂年輕人中的佼佼者,30多歲就擁有了一套房,而且完全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但這樣的自我奮斗路徑,其實是對其他正常需求的極度壓抑,是用整個青春作為賭注,換取一套房就等于未來的所謂成功。這也讓其他年輕人心生恐懼,擔心自己的生活也因此被徹底綁架,淪落為在房貸重負下無處安放心靈的軀體空殼,每天的奔波勞累只不過是為了一個“房”字。
我們或許都被那個著名的謊言所欺騙了——中國老太太去世前,用多年積蓄買了一套房,卻發現再無時間享受住進房子里的快樂。美國老太則瀟灑地以貸款形式,住了幾十年大房子,臨終前感慨自己的一生沒有虛度。其實,這個故事的版本在中國完全被顛倒了,不少人在擁有房子的同時,卻失去了快樂、尊嚴和幸福。
日前,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2015年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數據,深圳以27.7的指數高居首位,上海和北京以20.8和18.1分列二、三位,也就是說,深圳人要用27.7年的不吃不喝,所有收入加起來才能買得起一套房。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在3~6之間。根據我國的實際,一般認為全國房價收入比保持在6~7屬合理區間。顯然,在深上廣等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指標已經遠超警戒線,逼近人們負荷能力的極限。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女白領不購物買房”是個特例,卻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每個走向社會的年輕人,都必然面臨著如下選擇,是在即將成家立業的關鍵時刻,用自己甚至父母家人的積蓄來擠入房奴行列,還是忍受著租房的“漂”狀態。尤其是在大城市,房子不僅代表著居住場所,更指向工作生活的諸多關聯,從購房入戶到子女教育,再到周邊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備的水平高下,都與此息息相關。不買房就等于與以上公共福利絕緣,從而倒逼著無數年輕人最后只能屈從于丈母娘和現實的壓力,甘心成為房奴。
“女白領不購物買房”的悲情世界不屬于她一個人,而是所有年輕人的共同困境。當你希望能在這座城市中安家,以求得更高認同感和更好的發展機會,你就必須用一輩子的奮斗,換來一磚半瓦,才算是真正立足。誰都不想像女白領過得這么苦,可誰都逃不過同樣的宿命。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