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我非常注意廳局同志的發言,都太糾結于勝訴或敗訴”,黃龍云說,行政訴訟重要的是向社會及群眾傳達“依法行政”的信號——無論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是眼前問題,只要你去提起訴訟,走法律途徑,經過法院的生效判決,我政府敗訴我也要執行判決。“這樣下來,行政機關無論是勝訴還是敗訴,都是當前廣東社會發展的正能量”。(搜狐網5月10日)
自古以來,縣官不如現管,民不與官斗的思想深入民心,民弱官強的現實,往往意味著民告官是“以卵擊石”。因此,許多群眾在面對行政部門用權執法過程中,常常不問對錯,最終在“維權”和“畏權”中多數選擇了后者。沉默與忍讓代表的不只是一種態度,更是人心的向背,這關系著黨的生死存亡,不可不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致力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觀念不斷深入人心,尤其是2015年5月1日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開始實施后,民告官門檻進一步降低,行政案件‘立案難’問題得到較好解決,行政訴訟案件逐年增加,雖然廣東省民告官群眾勝訴率僅為17.97%,但窺一斑可見全貌,其中所彰顯的全民法治意識覺醒趨勢已然不可阻擋。
與“民告官”案件增多相對應的是應訴問題,黨員干部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面對群眾從知法、守法到信法、用法的可喜轉變,更應該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心態,不回避不躲閃,從容應對群眾訴求,雖然案件有勝敗,但不論輸贏都是對法律公平正義的維護,唯有如此,才能讓群眾更加堅信法治的力量,更加期待依法治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民告官”是依法治國進程中的“新常態”,百姓與官辨法論輸贏,既是維權也是監督,領導干部切莫忽視,就像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云所說:“行政訴訟重要的是向社會及群眾傳達“依法行政”的信號,不必糾結于勝訴或敗訴。”只要積極應對,長此以往,我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也許會輸了官司,但卻正真贏的了民心。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