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不是“強調”出來的,而是一個個貨真價實的品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一場場公開透明的治理過程樹立起來的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品涉及孩子,更是天大的事情。這幾天,無論是上海公安破獲的冒牌奶粉案的最新進展,還是針對跨境電商的稅收調整,都讓為嬰幼兒奶粉焦慮的“孩子媽”心弦繃緊。日前,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通報了制售冒牌嬰幼兒配方乳粉案的調查情況,讓一些家長心里有了底,也讓更多的家長期待強烈。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曾經的“三聚氰胺”事件,讓本來生機勃勃的國內奶業一蹶不振,也讓公眾對國內奶品的信心降至冰點。這些年來,無論奶制品行業還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都背負著艱巨的責任與使命。
必須看到,中國奶業發展正在走出陰影。自2009年起,國產生鮮乳連續7年來抽檢合格率為100%;國內多個乳品企業的多款產品在國際乳制品質量評比中獲獎,或者通過國際權威機構的認證。在近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將每季度監督抽檢和發布結果,增加為“月月抽檢、月月發布”,無疑是監管層面的底氣所在。可見,中國奶業正在經歷一個涅槃重生的過程,這離不開企業品質、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的合力。
然而,要把奶業發展的進步轉化為消費信心,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有調查顯示,廣州40.4%的受訪者認為國內企業產品不可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消費環境的窘狀。上海冒牌奶粉一案所折射的公眾情緒,就在于消費者信心的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每一起涉及奶品安全的公共事件,尤其要慎重處置。為什么剛開始權威部門強調“冒牌奶粉符合國家標準”,并沒有令公眾安心;而經過反復的案情披露,一次次確認造假者只是以低價奶粉灌裝成高價奶粉,消費者才逐漸走出恐慌?原因就在于,人們期待的是透明的生產、透明的銷售、透明的監管。信心不是“強調”出來的,而是一個個貨真價實的品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一場場公開透明的治理過程樹立起來的。
其實,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對監管水平的要求,無論對行業發展還是經濟社會進步來說,既是巨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知恥而后勇,知不足而奮進”。面對奶粉市場國內消費困境和國外代購的紅火,國內奶企理應反思其中的差距,借勢謀求產業升級,把質量當成生死攸關之事,從源頭樹立信心;監管部門則需高懸“達摩克利斯之劍”,用毫不容情的行動、更加透明的機制,為消費者保駕護航。而面對處于轉型期的產業,消費者也需更加客觀理性看待,只要品質達標,應該多給國內奶業機會。
信心的重拾需要合力,消費環境的改善也需要市場各方的良性互動。說到底,今天的消費者希望選擇更放心,企業希望品牌收獲更多信任,監管者希望業態更健康,只有各方都來尊重和維護社會的這個總體需求,消費者無奈的“海外背奶”才會成為歷史,中國奶業才能走出低谷,重拾河山。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