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某某某在哪兒借住”“證明某人和某人是什么關系”“證明某人在家中去世”“某人火化證明”……今后,這些原需辦事群眾提供的五花八門的證明將被大幅壓減。日前,北京市政府下發《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工作方案》,要求今后凡是應由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核實的事項,群眾不必再提供證明。(3月23日《北京青年報》)
“開證明”早已與人們的生活休戚相關,但凡社保、購房、買車、養老、就業、上學,都離不開一紙證明。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職責錯位,很多原本該窗口部門核實的事項,也要讓當事人“跑腿”,實在讓人叫苦不迭。因而,北京市有關整頓“奇葩證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的舉措來得正是時候,無疑令人期待。
誠然,近年來對“奇葩證明”的整治實際從未停止過,但大多停留在便民的層面,眼睛只盯著如何減少“奇葩證明”,而不是透過現象去追根溯源。故整治盡管看似勢頭很猛,無奈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少地方依然是我行我素,不該開的證明照開不誤。就在本月7日,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要不識字的朱先生回原籍開具“文盲”證明,若非媒體介入,很可能要把朱先生折騰得夠嗆。
而筆者之所以看好北京市的舉措,緣于其公示的整治方案,體現了職責歸位的新思路,即“今后凡屬于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事項或應由其調查核實的事項,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供證明材料”。也就是說,辦事群眾所需的一應證明材料,屬窗口部門職責范圍的,由窗口部門負責,而不再讓群眾大包大攬。顯然,相比先前單純就事論事的整治,職責歸位的提出,才算真正牽住了整治“奇葩證明”的“牛鼻子”。
譬如說,先前整治的焦點,往往集中在證明的“奇葩”上,雖然看似減少了一些被曝光的“奇葩證明”,但并不妨礙更多的“奇葩證明”改頭換面,本文提到的“文盲”證明即是一例。同時,更多可要可不要的證明,照樣讓辦事群眾在居住地與原籍之間折返跑。顯然,若不解決職責歸位的問題,哪怕整治力度再大,取消“奇葩證明”的行動再果斷,如此周而復始的“露頭就打”,又猴年馬月是頭呢?
而職責一旦歸位,則該辦事群眾提供的,自當提供,該窗口部門處理的,絕不推諉,可謂涇渭分明。就以那位不識字的朱先生為例,他只需出示戶口簿、身份證即可,至于識字不識字,與婚姻登記無關。即便需要證明他不能親筆簽名是因“文盲”之故,那也是由你民政局去核實,而用不著朱先生再辛辛苦苦跑原籍了。如此,還用得著一條條去羅列需要取消的“奇葩證明”名單么?
不過,略感遺憾的是,整治方案中似還存在某些用語含糊的不足,譬如,方案提到,屬于窗口部門處理或查核的事項,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供。但“屬于”怎么理解?如何界定?似乎難以把握。是實施細則有待出臺?還是條件尚未完全成熟,無法一步到位?抑或計算機系統的全國聯網以及信息載入一時還難以滿足?但問題是,若不能盡早明晰其定義,則過于隨意的解讀很容易成為某些窗口部門“懶政”的借口,從而讓職責歸位無法落到實處,“奇葩證明”現象也難以從根本上消除。
其實,不妨用排除法來化解這一難題:譬如,可以依據各窗口部門的要求,分別列出應當由辦事群眾提供的證明細目,其范圍應限定為載有公民基本信息、并由公民本人執存的常規證件、證照及證書,如身份證、戶口簿、畢業證、學位證、結婚證、駕駛證、房產證及工商執照等,除此之外的證明則全部由窗口部門負責處理、查詢或核實。若職責歸位能實打實地落實,則不但“奇葩證明”再無生存的空間,某些部門“懶政”的現象亦將大大減少。何況,在職責歸位的壓力下,還可倒逼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不斷完善,這不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大好事么?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