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過后,各地“招工難”的話題都持續引發關注。“2008年,工人保底工資只要1800元,那時候招人很容易。如今,工人保底工資開到4000元,并且包住宿,基本的配套設施也都弄得很完善,我也很難招到人。”這是福建泉州市某工藝品公司老板對于“招工難”最直觀的感受。(2月23日中國新聞網)
月薪4000元難招人,這對用人單位來說有些無奈,而對求職者來說何嘗不是驚喜?而且轉變一種思維方式看,這對用人單位也有好處,至少可以讓用人單位的強勢地位適當做些改變。所以,應該看到“月薪4000元難招人”的AB兩面。
多年以來,“求職難”和“招工難”并駕齊驅、同時存在。隨著城鄉差距的不斷縮小,求職變得相對容易了,招工變得相對困難了,從積極的方面看,這是一件好事。尤其是求職者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這何嘗不是求職者的福音?何嘗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征兆?
曾幾何時,求職者“求爹爹、拜奶奶”,踏破鞋底無覓處。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用人單位還在工資、勞動時間和強度等方面斤斤計較,讓求職者感受不到尊嚴和榮譽感。而今,月薪4000元也難招人,不是求職者的尾巴翹起來了,而是招工和用工環境發生了變化——哪里都能就業,求職者何必舍近求遠?
建立和諧勞動關系,首先需要建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平等關系。國家三令五申、法律也有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要簽合同、辦“五險一金”等。而在一些用人單位,“五險一金”姑且不說,就連簽合同也成了勞動者的奢望,一些勞動者稍有閃失就被用人單位開除了。月薪4000元難招人,勢必倒逼用人單位轉變觀念、遵紀守法,真正把自己擺在與勞動者平等的位置。
今年“招工難”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一些年輕的求職者選擇就地發展,不愿再當“候鳥”,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求職者的觀念也在轉變,而且變得更加理性和務實;第二,就業機會更多了,就業環境更好了,就業路子更廣了。這無論如何說,都是社會的進步。
月薪4000元難招人,求職者不必大喜過望,招工者不必悲觀失望。在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喊得震天響的今天,觀念一變天地新,偌大一個中國,容得下千千萬萬的招工者,也容得下萬萬千千的求職者。看到“月薪4000元難招人”的AB兩面,找到招工和用工的最大公約數,或許招工和用工都將不再是難題。
(責任編輯:武曉娟)